×

雾霾监测

环保部门一般用什么方法测量大气雾霾?题目:某地区雾霾监测表明,一天没有雾霾的概率是0.75 要过程~谢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5-20 02:51:46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环保部门一般用什么方法测量大气雾霾

如何监测大气雾霾?最佳途径是利用太阳光。因为照在地球大气表面的阳光强度一般是一个常数,只要测量出地面的阳光强度并根据阳光穿过的大气厚度,就可以知道有多少光被散射或吸收了,然后推算出头顶飘着的物质有多少。
这就是可见雾霾光度计的原理。但是测量阳光强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空气中的分子也会散射阳光,这就是所谓的Rayleigh散射现象。这种散射可以制造出蓝色的天空和红色的彩霞。因为空气中的分子对蓝光的散射要强于红光很多,导致测量雾霾很不方便。所以,测量的时候必须取散射为常数的光谱段。
专业设备的做法是,先探测所有的光谱,然后加一个昂贵的光滤过,只让很窄的一段频率的关通过。而美国的一位平民科学家Mims找到了一个便宜的解决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Mims第一次用廉价的方式解决类似的问题。早在1991年,他就用自己设计的200美元的设备,发现了Nimbus7卫星上比他的设备贵上千倍的仪器正逐渐偏离校准值。这个设备就是曾经发现臭氧层空洞的,NASA的精英们开发的高精度光谱仪。
Mims采用的方案是LED。大家都知道LED会发射单色光,但是往往不知道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光照在LED上,就会产生电流。而且只有相应颜色的光,才能让相应颜色的LED产生电流。
Mims设计的光度计用一个发射大约555纳米波长光,并能检测大约525纳米波长光的绿色LED(能检测的光比发射的光波长略短),然后加上一个运算放大器。电路一点都不复杂,成本低于20美元。图示如下:
平民科学家如何检测大气雾霾X
怎么测量和计算呢?下面有示意图。
平民科学家如何检测大气雾霾
平民科学家如何检测大气雾霾

题目:某地区雾霾监测表明,一天没有雾霾的概率是0.75 要过程~谢谢

过程如下:P(B|A) = P(AB)/P(A) = 0.75*0.75/0.75=0.75。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组成成分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哪里怎么测定雾霾指数

一般来说,当相对湿度小于80%时,雾霾导致能见度下降;当相对湿度大于90%时,雾霾导致能见度下降;当相对湿度在80%至90%之间时,雾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霾的厚度比较大,可以达到1~3公里左右。雾和霾的识别方法及预防措施雾发生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往往达到100%或接近100%。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雾在更常见或变浓,相对变淡甚至消失。发生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当有效水平能见度为1~10KM时,称为轻雾。雾是指由于大气中悬浮水汽凝结而导致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雾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但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果有大量凝结核,相对湿度可能达不到100%,可能发生饱和。

雾霾是由汽车尾气等污染物造成的。当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时,因视力模糊导致的能见度下降是由雾霾混合造成的。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会变成雾。霾和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小,而雾中相对湿度饱和如果有大量凝结核,相对湿度可能达不到100%,可能发生饱和。其实雾和霾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出现雾,空气潮湿;雾霾出现时,空气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原因是大量极细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漂浮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浑浊。符号是“∞”。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气团稳定时持续时间较长,有时持续10天以上。

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吹沙、浮尘等天气现象,在空气中漂浮的大量极细尘粒或烟粒的影响下,有效能见度小于10KM。气象专业人士很难分辨。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色香味和卫星监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雾霾吸入人体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如果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80-90%之间的相对湿度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到200米,霾的厚度可以达到1-3公里。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经过“雾区”后可能是晴空,但霾和晴空区没有明显的边界。颜色不同。雾为乳白色、蓝白色,霾为黄色、橙灰色。日变化不一样。雾通常在最容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气团稳定时,会持续很长时间。烟雾产生的条件:雾霾往往伴随着雾霾。一旦形成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可以持续几天。有利于雾霾维持的天气条件包括:一是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的扩散;二是低空大气分层稳定,地面附近容易出现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向上扩散,使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积累。

中国怎样检测雾霾

中国检测雾霾的方法如下:

现有PM2.5检测方法包括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三种,但均需要采购大量精密仪器,监测和维护成本较高,百姓无法直观地感受应用到大气监测的作用。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雾霾危害: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

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

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灰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雾霾

雾霾主要是什么成分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可让天空变得灰蒙蒙。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即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3S技术能监测“雾霾”吗

目前没有关于3s技术应用于监测雾霾的案例,但是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监测雾霾也只是时间问题。
3s技术对于环境监测有很大的作用,主要可以监测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热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垃圾和植被覆盖率等等方面的研究。
虽然目前不能,但是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北京雾霾的原因有哪些

  昨天,生活在北京的小伙伴不幸地发现:雾霾又来了。雾锁都城,指数爆表,朋友圈被刷屏,各种段子纷纷袭来:北京能发射的基本都发射了!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京津冀不相信好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北京雾霾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北京雾霾的原因

  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小时出现气压场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低空中的水汽和颗粒物不易扩散,极易形成雾霾天气。

  静稳天气在秋冬季更易出现。2013年1月大气环流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月份,西北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与2006年并列为近10年最高。加之南方暖湿气流相对较强,上述地区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2.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在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我国各地大气气溶胶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冬季北方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春季,西部地区受沙尘天气影响,以沙尘气溶胶为主。我国华北地区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2.5微米以下的称为PM2.5. Aaron利用Terra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得到全球PM2.5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年均PM2.5浓度 《10微克/立方米,而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则达到60-90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甚至 》100微克/立方米,明显处于较高水平;我国PM10的浓度也远高于欧美地区。近年来,由于煤炭消耗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等因素,我国气溶胶浓度不断上升,1995年到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由1.89×107t(吨)增加到2.12×107t。

  大量研究表明,气溶胶中PM10和PM2.5的浓度与能见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济南能见度与PM10、PM2.5 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22、-0.694,当PM10、PM2.5浓度上升时,能见度将明显下降。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大气气溶胶中,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粒径为0.1-1微米的细粒子,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黑碳和含有黑碳的颗粒所引起。由此可见,气溶胶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气溶胶浓度高是雾霾天气多发的主要原因,而冬季北方地区采暖燃煤释放的大量黑碳则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3.雾霾天气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加剧雾霾发展

  大气中污染物和雾霾相互影响和作用,其主要媒介是气溶胶。雾霾中污染物的加入显著改变了气溶胶浓度,可促进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云雾滴,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又有利于雾区的抬升和扩展;另一方面,云雾滴和气溶胶的增加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回大气中,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地面气温下降,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加,造成每日正常排放和转化的气溶胶粒子更易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能见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气溶胶的增多通过影响近地面层动力和热力场,对雾霾的发展起正反馈作用。

  4.气溶胶二次反应导致污染物浓度增高

  气溶胶按照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源排入大气中,其中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气溶胶通过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形成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新的比较稳定的颗粒,即二次气溶胶。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大气中二次气溶胶对PM2.5浓度的贡献很大,大气污染物中有近5成的颗粒物来自于二次反应。二次气溶胶参与形成更多的云(雾)滴,使本已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变得更为复杂,雾霾天气更严重。

   对于北京雾霾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次修订进程,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有效执行

  目前,我国已出台《行动计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两个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虽然与单个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相比更具权威性、适用普遍性和连贯政策性,但仍不属于专门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政法规,其效力等级充其量仅属于行政规章,无法保障司法机关的责任追究作用。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天气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分别在1995年和2000年作出两次修订,时至今日已过去十余年,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导致在解决大气污染方面已难有大作为。因此,针对日益严重的污染,加快该法的第三次修订进程迫在眉睫,从而能够在法律层面上严格控制工业、机动车、燃煤等污染源的排放,明确和细化政府、企业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新法出台之前,应贯彻落实现有法律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部分地区片面的发展思路和畸形的发展模式,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充分有效的执行,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环境保护执法撑腰,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明确重点,加大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监察机关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二)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雾霾天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燃煤、燃油以及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各种排放。对于燃煤源消减的关键是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逐步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淘汰中小型燃煤锅炉。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推行“煤改气”工程建设;鼓励北方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洁净煤。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的工程建设。减少燃油导致的污染物同时需要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大城市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燃油品质,加快石油炼制企业的升级改造,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的行为。除燃煤燃油外,污染物源还有油烟污染、秸秆燃烧等,应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强化无油烟净化设施及露天烧烤的环境监管;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能源化利用等综合 措施 ,加强秸秆燃烧监管。但对各种污染源做到有效控制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三)加强跨区域应急联防联控机制

  我国区域性雾霾问题凸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发展,受大气环流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受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40%,氮氧化物为12~20%,可吸入颗粒物为16~26%。大气无边界,对于雾霾天气背后的大气污染防控问题,区域联防联控是成本相对低、环境收益大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尤其是大城市应与周边地区及上游省区实行联动减排、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同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区域联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一旦出现严重雾霾并伴有静稳天气时,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立即启动区域联动的应急预案,防范和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出现,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切实降低空气污染的危害。

  (四)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减排意识

  大气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工业、汽车尾气、建筑工地等,也来自于日常生活。驱散雾霾,离不开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教育 ,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积极宣传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加强舆论监督,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加强对雾霾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危害性研究,提高科学有效防控能力

  在国家、地方相关科技计划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气溶胶和雾霾监测分析技术研发和系统建设,完善大气成分监测体系,改进雾霾数值预报模式,有效提升雾霾天气和大气污染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力开展雾霾天气形成的机理研究,及城市对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的作用和对雾霾形成发展消散的影响研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性、污染机理与控制对策研究;开展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对策体系研究。加快工业污染防治技术、工业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的研发与示范,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科学研究为依据提高大气污染的防控能力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