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是否说明世界上没有神仙鬼怪,上帝,佛魔?神仙是否真的存在依据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5-27 19:33:42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世界是物质的,是否说明世界上没有神仙鬼怪,上帝,佛魔

要说鬼怪,神魔存在与否。必须从根讲起,人类进化和环境有很大关系。从远古到现代社会,各种传闻层出不穷。但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阴阳学说和大极八卦从伏羲时代就己经产生了。再说,我国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道教和佛教所提昌的理念也各不相同。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永生,佛教的境界是再生。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讲到阴阳,降妖除魔,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请问如果以上这些都是物质和精神都存在是事实,谁能否定和解释精楚?

神仙是否真的存在依据是什么

国际歌里早有据,没有神仙与上帝。人民不愿当奴隶,全靠自已来站起。相信神仙是幻想,扬善惩恶主正义。唯物主义讲科学,神仙存在无证据。如果真有神仙在,世上恶行早绝迹。若是神仙主公平,贫富亦已没差距。不必提出这问题,争论此事没意义。天上不会掉馅饼,人间万事靠努力。

世界上有没有神仙我说我真的见过神仙你信不信

大多数人都会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更深层的含义的。

说世界上真的有神,我看完全可以这样说。当你是鱼缸里的鱼的时候,很明显在鱼缸外面定期喂食物的那个生灵很明显比你更有控制世界的能力,他可以控制你的生死,他可以在你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情况下停止喂食物给你和你的同伴们,他可以在鱼缸环境温度下降的情况下拯救你们的生命打开加热棒,他甚至可以创造出(带来)更多的鱼,甚至可以给你死去的同伴作超度....呵呵。他明显就是你们意识中的那个拥有超自然能力的神啊。

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神,我看也完全可以这样说。鱼毕竟没有从客体主体等角度的哲学思维(至少现在科学观测鱼的结果是这样)。鱼们只能知道那个家伙又来了又来喂食了、水温冷了等等自然的简单生理反应。而作为我们人,我们当然能考虑更多更深奥的问题了。当我们能考虑到以上两大段我所作的比喻时,当我们能拍出像《骇客帝国》这样的片子时。我们当然能够想象到有更宏观的生命或意识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控制和影响我们。我们完全可以科学一点的说,这些(先不管他们时什么东西了)东西在控制我们,但他们根本就不是我们所神话的那个什么什么神。他们只是客观存在而已,他们只不过拥有控制我们的能力而已。他们肯定也得遵守整个这个宇宙中的道道,什么道道?可以说成是《道德经》中的道。当然你也可以说成别的。但不管怎么说,也就这样了,他们也就这样了,他们没什么神奇的,只是我们到现在一直想去了解而没能了解到罢了,他们并不“神”!

所以,你完全可以简单的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信不信不是关键。如果信,关键是你信他什么?只是简单的顶礼膜拜、崇拜等等,那就是迷信了。但如果你是努力去探索,去钻研,去分析,去求甚解,即使还没有最终搞明白,那么你只是树立了一个人类崇拜的符号,并留下足够的世间去研究探索罢了。如果不信,关键是你不信他什么?你不信,你就要拿出你的论点,你就要说出他的客观存在和客观不存在,你就要告诉大家他并不是什么“神”。这时,你不信,也就有你不信的道理了。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神,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关键是看你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了。世间所有神秘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都可以说成是神,同样也可以因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发现了它的实质,从此它不在神秘和未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它不是神。所以,神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象征着伟大的、未知的、未搞明白的、未研究出来的....等等等等事物。同样神也象征着未来,因为未来永远是未知!之所以有了未来我们才有了希望!

海洋中的神仙世界读后感50字

海洋中的神仙世界读后感50字如下:

读了海洋中的神仙世界,使我好像身临其境,进入了美妙的大海。

我穿上了潜水衣,潜入深海中。啊!好美呀!在清澈的大海中,鲨鱼贪婪 的吞吃着比目鱼。许多小鱼在珊瑚中游来游去。突然出现一股墨汁,欢快的小鱼刹时惊慌成一团,三四条小鱼立刻丧了命,不用问,这肯定是乌贼干的。

我要做海洋植物学家,让小麦、稻谷等更多的植物在海洋上生长。把海洋变成人类的新粮仓。人类再也不用为人多土地少而犯愁了。

我要做海洋地质学家,把海底的矿石运上来,送到祖国各地,还要在海底架上万里的石油管道,支援世界上反帝反霸的斗争。我要做海上建筑师,建筑海上楼房,还要建筑海上少年宫、海上飞机场……

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我们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

写观后感的注意事项:

1、重在“感”: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2、离不开“观”: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3、联系实际: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简答题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中所写神仙世界有何象征意义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何鉴赏李贺诗歌中的神仙世界

  • 从语言,风格,思想三方面入手。

  •   朱 宇 炎
      唐代青年诗人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意境奇丽,色彩浓郁,并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形象思维,塑造各种动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在李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受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这里谈谈他的诗歌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
      在李贺的诗集中有一首《梦天》诗 :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自己梦中幻游天上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离尘出世的理想,其中“黄尘清水三山下”一句,三山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作者在天上看到了海上的仙山,诗人的想象还打破了时空观念,好像仙山都变成黄尘清水,沧海桑田,时沉时浮。作者在这里寄托了自己对仙界的企慕。
      李贺还有一首《秦王饮酒》诗 :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刼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仙人烛树蜡烟轻,
      青琴醉眼泪泓泓。
      这首诗夸张地描写了秦王宴饮酣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渴望人间荣华生活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中提到了太阳神羲和,还提到了“仙人烛树蜡烟轻整。李贺在描写人间的享乐生活时,常常运用神仙的字眼来作夸张和比喻,道家神仙思想在他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李贺有一首《帝子歌》,写的是洞庭山帝女的事。
      洞庭帝子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九节曹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这首诗中的帝子湘神、白石郎都是神仙,菖蒲、老桂都是神人种植的奇花异草。诗人写女神的生活,运用大量色彩奇丽词藻,确实颇具匠心,整首诗形象地再现了一位风采不俗的女神仙。
      《浩歌》一诗,是李贺感慨身世之作,其中也多处写到神仙: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 青毛 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后,神血未凝身问谁 ?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山海经》 :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汉武内传》 : “王母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列仙传》 : “彭祖、殷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后升仙而去。”王逸《楚辞注》 : “巫咸,古神巫也。”郭璞《巫咸山赋》 : “巫咸者,实以鸿术为帝尧医,生为上公,死为贵神。”
      开头四句,作者极言山川变异,自古到今,不知几千万年。人生在世,倏过一世,不能长久。在这样一首感叹人生短促无常的诗中,作者就描写了自己心目中的神仙好几位,这足见神仙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天上谣》一诗,是李贺的一首游仙诗,它是从更高的目的上来升华作者的俗望。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诗中提到了仙人王子乔,仙洲方丈、长洲和太阳神羲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还生长着芝草、瑶草等仙草灵药,以及甘液玉英,无所不有。诗人以纯熟的手法,描写了天真仙女游乐之地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仙界的企慕和向往。
      李贺有一首《仙人》诗 :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这首诗讽刺的是汉武帝的时候,仙人不能守其养静守闲、悟道修真之恒志,闻皇帝志慕神仙,招致方术而上书报桃花之春。这首诗在当时作者是有感而发的,唐朝元和年间,“方士竟趋辇下”。田伏元等人被皇帝召入禁中,李贺为了讽刺这些人才作此诗,诗中描写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仙人,应该是“如鹿之饮于寒涧,鱼之归于清海,藏身远害,与世事漠不相与”的。
      《拂舞歌辞》也是一首描写神仙的诗 :
      吴娥声绝天,空云闲徘徊。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樽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上。从蛇作土二千载,吴堤绿草年年在。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
      这首诗开头几句讲声色之娱乐转眼成空,幸而有酒在樽,可以成饮。接着说,想那汉武帝有志神仙,饮云表之露以求长生,而终于不得升天,我今日饮酒取乐,岂不远胜于他们,作者在这里把饮酒取乐同神仙生活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 : 长生不死与及时行乐二者均为乐事,但如其一不可求,则当求其二。
      总观李贺的诗中,凡是提到神仙二字的地方就不下几十处。在《官街鼓》一诗中,作者写道“几回天上葬神仙 ? ”在《神弦曲》《神弦别曲》《神弦》等迎送鬼神的诗中,作者又歌颂了神仙的风采,在《秦宫诗》中有“楼头曲宴仙人语”一句,在《南园十三首》中有“谁遣虞卿裁道帔”一句,在《马诗二十三首》中,有“武帝爱神仙”一句,在《钓鱼诗》中有“仙人待素书”一句,在《神仙曲》中诗人更是极力描写了神仙们的世外生活 ! “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作仙人居。清明笑语闻空虚,斗乘巨浪骑鲸鱼。春罗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鹤羽冲风过海迟,不如却使青龙去。犹疑王母不相许,垂雾妖鬟更转语。”李贺的诗中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神仙世界,这同他从小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是密不可分的,据陈允吉先生考证,李贺小时候,家教不甚严格,李贺对儒家经世致用之术殊无兴趣,他的精神养料绝大部分来自于道经与佛典,在文学方面则酷嗜楚辞、乐府、六朝小说及游仙宫体诗。这对他文学创作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就是从《绿章封事》这首为道士夜醮而作的青词中,也可以看出他对道教斋醮活动的特殊感情。此外在《罗浮山人与葛篇》中又有“博罗老仙时出洞”之句,充分说明他与道教的紧密关系。
      正是由于道教神仙思想在李贺头脑中深深扎下了根,所以在李贺临终弥留之际,头脑里会出现幻觉,恍然看见一个“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来召他到天帝新成的白玉楼中去当书记,撰写文章,仰慕了一辈子神仙境界的李贺,终于在临终的幻觉中升上了天界。

海洋中的神仙世界这篇文章里比喻句有哪些

 1、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2、伸展眼睛,眺望去,不见白浪滔天,但见渔帆点点,那晒的古铜色的发光的皮肤,那敏锐的眼神,善良的笑貌,再拿出海值试的掌航本领的掌握之后的娴熟撒网的动作,他们不会去欣赏者所谓的风景,或许是看惯了,而之一的是起航的方向、船下的岩焦和天气的变化。看那片蓝与远天衔接,犹如一块缓缓隆起的蓝色大陆,闪着远古洪荒般的.琉璃瓦的光泽,拓宽者茫茫无限的空间。
  3、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正所谓: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跃
  大海、像一位幽默智慧的老人;大海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大海、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大海、像一位发怒的壮汉;大海、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
  4、海,碧蓝无边,像光滑的大理石一般,是那么的蓝,蓝得美妙,蓝得醉人。
  5、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6、看着大海,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海水涨潮了,海水中的波浪一个连着一个向岸边涌来.有的升上来,像一座座滚滚动的小山;有的撞了海边的礁石上,溅起好几米高的浪花,发出“哗......哗......“的美妙声音!

道教中神仙世界系统是怎么样的

若以福报来看,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福报的地方。但若以利于修行的角度来评论的话,人间才是最有利于修行的处境。既然天界福报很好,为什么要参思它的苦呢?这是因为要让我们明白,即使福报最高处亦仍脱离不了苦。
  天界分为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三重,它们的分别十分大,所以在参思时我们必须分开来想,而并非笼统地参思。
  卯一 欲天三苦
  l. 欲界天之苦
  欲界天有三十三天、兜率天等等许多重。这里的众生是在花中化生的,其寿量极长。在天界并无日、月,众生身放光明,以花开、花合为一昼夜。在欲天中,食物、衣服及所有必需品都不假营求,自然便能得到。在他们的一生中,除了享乐便没太多别的事可做的了。
  虽然欲天之享乐大,但却十分不利于修持。在那里,虽偶尔亦有佛陀出现说法,也有时会有佛陀以神通变出之法鼓等乐器,不敲自鸣而开示佛法妙因,令有缘之天界众生得闻正法,但除了以上情况外,欲天界之众生便没什么别的机会学法,而且他们因为享乐太大及纵情享受,一般都没有兴趣学法。衲说一个故事: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有一个很亲的徒弟。这个徒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医师,出入皆骑象及有众仆从跟随拥簇著,但他却是十分敬师的一位弟子。他的敬师去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在路上刚巧遇到其师舍利弗,他就竟然不理仪态、不顾自己身份,直接从象身飞扑而倒在地上顶礼师父。这个弟子后来死了,因福德而转生在天界。舍利弗以神通上天,本欲为他说法。可是,天界之乐却令人太迷失了。这个一度是敬师教法之模范的弟子,在见到舍利弗时,虽因业力而能认得自己的前生师父,但却因忙于享乐,只略看了舍利弗一眼,把手挥了一下当作是打了个招呼,然后便又忙著去玩了。舍利弗眼看实在无法可施,只好遗憾地离开。由此史事可知,即使这样的模范弟子,去到天界尚且变得如此,何况别的人呢!所以说在天界中,修行的条件不算理想。此外,成佛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则依赖不忍见众生受苦之悲心而出,可是在天界之众生根本不能理解甚么是苦。由于他们不太经历粗显的苦,所以他们对苦谛及出离心等不易生出觉受,即使想修也不易有成。
  前面讲过天界与修罗道常常会打仗,这是一种值得一提的情况。天界之众生由于享乐十分大,他们没嗔恨心,所以亦难有战意。在出战前他们必须先到一个有特别功能的花园中,令自己培养出欲战的心,否则便不会有战意。他们的这一特性与人类十分不同。人的心便等同这种培养嗔恨心的花园,不假外求,随时可以发出仇恨心。在作战时,天界众生多会获胜,但少不免仍会有恐惧及受伤。在受伤时,只要不伤及头部,他们绝不会死,而且复原极快,但多多少少仍可说是有粗苦的。此外,在天界中亦有以强凌弱的情况,力量较小的众生会被欺侮或歧视,这也是他们的苦之一种。
  在临终前,一向身放光明、香气及极为洁净的天界众生开始流汗发臭、光明先退、衣服变得肮脏,而且会坐立不安。此时他们的朋友都各自散去,留下他们孤独地等死,但天界众生之寿量很长,即使弥留的时间也有好几千人间年之久,令他们徒增痛苦,又由于天界众生有神通,能预知下生去处,便更加心生忧戚。为什么他们预知去处便很忧心呢?因为天界福报太大了,往往把转生其中的有情之一切善业力用光了,只余下未报的恶业,所以下生去处多为三恶道。我们试想想,我们在不知下世去处好坏之情况下,死时尚且十分恐惧,何况自知去处不妙的天界众生呢!再者,如果把一个穷人搬移至条件很差的地方,痛苦可能不太大,但若把自少娇生惯养的少爷搬到穷地方,其痛苦自然更大;同一道理,天界一向福报最高,现在却要生为三恶道,其心中之悲惨心情肯定是很强烈的。
  卯二 上二界粗重苦
  l 色界及无色界天之苦
  以上说明了欲界天之苦。色界与无色界天情况不同。在上二界中,没有粗的苦苦及坏苦,但仍有行苦。这二界之众生,在转生时有一念:“我现在转生于天界了”,在死时亦生一念:“噢!我现在掉出天界了”除此二念之外,其间之以劫计算的长时间内,他们只在定中,没有思想及念头,亦没有苦苦及坏苦。可是,他们的业报始终亦会告尽,在再次转生时,由于曾长时间处于无思想的定中,他们多会生为愚昧畜生。此外,生于此二界之众生主要是修定而作因,他们误以为此二界之境便是最上乘的永久解脱,所以在跌出天界时,他们很可能会想:“咦?宗教明明是说解脱是究竟的嘛!怎么现在我跌出这境界了呢?”,而从此生起认为世上根本没有解脱这回事的邪见,以致后来下场更不妙。
  现在已说完六道之共苦及个别苦况。我们不能像应付学校考试般把它们背诵了便告休,而应努力生出觉受,从而生厌离六道之心。

中国人的神仙世界非常复杂,各有住所和咖位,这都是怎么设计的

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十分复杂,但可以确定主要信仰是神仙信仰。神仙信仰主要是靠道教构建出来的。一个庞大的神仙信仰系统,如果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和神仙秩序,那神仙系统将会十分混乱。中国的神仙世界是十分有序的,那这种秩序是怎样被构建出来的呢?

一、原始的神仙信仰

神仙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神仙信仰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如《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许多肉体长生的事情及不死药的传说。战国时,随着阴阳家的流行,神仙信仰更加广泛,当时认为仙人都居于海外的神山上,齐威王、燕昭王都曾派方士出海寻求仙药。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时,对长生不老的热衷更刺激着他们不断派遣方士向海外寻求仙药。历史学家怀疑秦始皇屡次东巡,就有寻找仙人的目的。

秦始皇东巡

最早对“神仙”进行解释的是汉代的班固,他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休惕于胸中。”这个定义强调的主要是神仙脱离世俗的超逸性和长生不老的特质。关于神仙概念的起源,闻一多先生在《神仙考》中指出:“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者半想象的人物。”

灵魂不死是原始社会就具有的观念,中国古人就认为人死后,灵魂可以永生。《墨子》说“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就是指火葬之后,人的灵魂可以借助火光而飞上天。道教的神仙说便吸收了这一观念。但是道教对此学说进行了改进,认为除了灵魂不灭,人的肉体也可以永生,那就是修习长生之道,进行修炼或服食丹药。而达到这种脱离人世的状态,也就是成为神仙的第一步。而神仙除了长生,还需具备一个重要特征,即富于神通变化,也就是掌握法术,如隐身变化、御剑凌风、兴云致雨等高超的技能。这些幻想,实际上都源于中国古人征服自然的愿望。

影视剧中的炼丹炉

二、道教造神的标准

那么道教系统中的神仙,是怎样被构造出来的呢?道教中一部分神仙继承吸收了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神灵,并对其进行加工,如西王母,中国人在先秦时期就有西王母的信仰,道教将其演化为王母娘娘;如二十八星宿,就源自中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如火德星君、水德星君、四海龙王,是源自于原始的火神、水神崇拜。

王母娘娘

除了这些古老的神,还有许多神是道教自己构建出来的。创造新神仙的第一个依据,是“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也是道教造神的基本依据,道教用“道”造出的第一个神是老子,道教在神化老子时讲道“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神仙的修为一般也是根据道的标准来判定的,其道行越深,则其在神界的咖位就越高。

道教创造神仙的另一个依据是“气”,“气”是一种十分玄妙的存在,在虚无中生出三元,三元化为三气,六朝时有《三天内解经》,指出“一气化三清”。道教中的玉帝,传闻是三清祖气所化,所以成为了仙界的主宰者。

玉帝

三、神仙的分类与等级

虽然统称神仙,但随着神仙系统的逐渐发展,对神、仙的区分也就越来越细致。对于天神的信仰是自上古就有的,神是先天就有的各种神灵。如天神、玉皇大帝、西王母;地祇,如山林川泽皆有神灵;地府神灵,如掌管人生死贵贱的东岳大帝和鬼魂的十殿阎王。

阎王

相比于神,成为仙则需要进行修炼。仙有天仙、地仙和尸解仙。《抱朴子》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这是根据其修炼程度来判定的,修炼得好,便可直接飞升成仙,成为天仙;修炼得一般,只能留在地上,但肉体已经为仙体,即为地仙;修炼得最差的,死后才能化生成仙,叫作“尸解仙”。

当神和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之后,人们便开始用人间的等级制度对神仙的等级进行评定。而给神仙评级最直观的参照系统,就是人间的官阶系统。神仙划定等级后,接着就给他们划定居所,主要包括三十六天、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洲四渎等。

洞天福地

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学说构建于魏晋南北朝,唐朝时正式成型,茅山道士潘师在回答唐高宗的提问时,指出道有三清和三界。三清境者,有玉清、上清、太清;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最底下为欲界,分六天;中间为色界,有十八天;上面为无色界,为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共三十二天,而三十二天之上,三清界各有一天,一共三十六天。当然,最高之天为神仙也无法触及的大罗天。除了三十六天,还有很多神仙居住在洞府之中,称为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想象中的天界

四、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历程

道教信仰中最开始产生的是“三清仙境”信仰,即玉清境、上清境和太清境所组成的三清仙境。由三清境信仰衍生出了天宝、灵宝、神宝三大神君,分别统治三清境。三清境、三宝神君和道教传说中的尊神结合起来,就构成了道教中的最高神——三清。

三清

老子是道教中最早被构建出来最高神——太上老君。到魏晋南北朝时,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也分别被构建出来。尤其是元始天尊,可谓后来者居上,南朝陶弘景记录了这个称呼,奉其为道教的最高神,认为其与宇宙共生,开劫度人,而太上老君成为他的弟子。到了唐代后期才出现了完整的三清说法,并开始在寺观中出现三清庙。

太上老君

到了宋代,继续对神仙谱系进行构建,最突出的是构建了“四御”。四御是仅次于三清、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分别为玉皇大帝,负责统领仙界众神;紫微北极大帝,掌管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上贡天皇大帝,掌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后土皇地祇,掌管阴阳造化和大地上的山河。

道教神仙谱系是在宋代确立的,这与宋代统治者的积极参与有密切联系。一方面,道教在百姓中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一个成系统的道教结构,来满足百姓的宗教心理;另一方面,宋代皇帝多信奉道教,尤其是真宗和徽宗,对道教已经到了沉迷的地步,如“玉帝”的称号就是宋真宗所加的,真宗在祭祀玉帝时,封其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真宗还命令宰相王钦若整理道教科仪,命令道士林青素“编排三界圣位”,于是原来散乱的神仙都被编进了神仙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