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师团

二战日军都有哪几个战车师团编制是什么样子的?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6-05 01:57:21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日军都有哪几个战车师团编制是什么样子的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日军共组建了四个战车师团,其中的前三个是以之前的“战车集群”或“骑兵集群”升格整编而成,而战车第4师团则是战争末期为准备所谓“本土决战”,在日本国内编成的,战车师团的编制则分为“四单位”和“三单位”两个时期,不尽相同。

之前回答过二战日军关于“战车集群”的编制概念,这五个战车集群也就成为了日军“战车旅团”的改编基础。从1942年开始,日军才正式组建“战车师团”的编制,每师团下辖两个战车旅团四个战车联队,一个机动(机械化)步兵联队、一个机动炮兵联队,以及配属的工兵、反坦克炮和辎重部队。

以战车第1师团为例,它1942年6月组建于我国东北牡丹江市,以第1战车集群为基干,隶属于关东军机甲军,是对苏战备“关特演”大扩军的产物,代号“拓兵团”。下辖战车第1旅团(第1战车联队,第5战车联队)、 战车第2旅团(第3战车联队,第9战车联队)、第1机动步兵联队、第1机动炮兵联队、师团属反坦克炮队,以及搜索队、辎重队、通讯队和卫生队等等配属部队。

此时战车师团编制总兵力13000余人,每个战车联队编制兵员1071人,拥有各型坦克70余辆,加上师团司令部的坦克数量,全师团坦克约300辆。机动步兵联队编制兵员3029人,机动炮兵联队编制人员1089人,拥有18门野炮和12门榴炮,另有少量自行火炮,师团长星野利元中将。

但是战车师团这一庞大的编制,却并不适应日本军队的作战方式,除战车第3师团在“豫湘桂战役”河南段战场有所施展之外,在太平洋战场、在东北和江南水网地带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日本军大本营在1944年初着手调整战车师团编制,主要方式是取消一个旅团司令部,调出一个战车联队。

这样一来,日军战车师团就从原来的“四单位方块形指挥结构”转变成为“三单位三角形指挥结构” ,非常类似于其四单位常设及特设步兵师团的编制调整。战车第1、第2、第3师团都完成了这样的改编,而战车第4师团由于编组时间较晚(1945年),从一开始就辖一个战车旅团和三个战车联队。

以战车第2师团为例,此时下辖战车第3旅团(战车第6联队、第7联队和第10联队),机动步兵第2联队、机动炮兵第2联队。以及工兵、辎重等配属部队,坦克数量削减了四分之一,但其他兵种变化不大,调出去的战车联队用于组建独立的战车旅团或者战车联队。

日军战车师团的编制缺点是:坦克数量的比例过高、履带式车辆的比例过低、配属的步兵数量又太少。比如二战时期德军的装甲师,会平衡坦克与步兵的比例,通常下辖一个步兵旅,并广泛装备履带式或半履带式装甲车,以适应复杂地形。

而日军战车师团中的机动步兵联队,虽然计划装备的是1式装甲运兵车和1式半履带装甲车,但是实际上装备的很少,大部分只能以轮式卡车代替,严重制约着装甲部队的越野能力。

考虑到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日本人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它的所谓战车师团几乎没有跟美军和苏军进行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到1945年6月,有三个战车师团已经调回本土,只有战车第2师团被调往菲律宾作战,由于彻底丧失了制空权,也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

二战日军战车师团的级别与步兵师团相同,师团长均为陆军中将。所编制轻战车大多是95式轻型坦克、中型战车多为97改式中型坦克、自行火炮则为1式和2式。除四个战车师团之外,到日本投降前,还组建了一个战车旅团(少将旅团长)和八个独立战车旅团(大佐旅团长),配属给各个方面军或军指挥。

日军一个师团有多少人

一、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二、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

三、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重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丁种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

四、抗战后期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

扩展资料

日军参照旧德国陆军,别出心裁的构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并仿效一战美军师的庞大火力与人数,在二战时从结构到规模都显得与众不同。

(1)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和北洋军的棚。每个分队13人,包括分队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

(2)日军的一个小队,稍稍大于中国军队的排和北洋军的排,一般由7人小队部、三个13人分队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

(3)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比起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就已经大出不少了,相当于北洋军的“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共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

(4)日军一个1100人编制的大队是中队之上的编制,与同期的中国军队相比,它远大于一个营,但又明显小于一个团,处于营团两级之间,相当于北洋军的营。

(5)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是联队(12~14门步兵炮,比二战德军要少),一般日军将联队视为团级单位。一个3800人的联队明显大于同时中国军队的一个步兵团,相当于北洋军的“标”。

(6)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是师团(相当于北洋军的“镇“),它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2旅团(相当于北洋军的“协“)、 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

日军的主力师团战斗力怎么样

有网友问:日军的主力师团战斗力怎么样? 我们就用实战举例吧,在39年诺门坎战役,朱可夫指挥1个装甲集团军对战日军第23师团为主力的部队,近半年,最后苏军损失25000人,日军损失19000人。

在冲绳,58万美国海陆空部队对战,日军第24师团和第62师团,美军出动1500多艘航母,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登陆舰,还有2500多架战机轰炸机,与日军大战3个月。美军损失5万以上,日军损失9万人。在硫磺岛,美军3个师激战日军第109师团1个月。

在佩里硫,美军2个师大战日军第14师团1个联队,美军损失近万人。在菲律宾战役,日军所有弹药为2000吨,非常缺乏弹药。战斗从1944年秋天激战到1945年8月,美军重创了日本多个师团,日军损失30万,但是美军的各种伤亡也有13万以上。

在英帕尔战役,英军出动了2个集团军参战,美军飞机起飞超过2万架次,日军带着2个星期补给参战,结果打了5个月以后,日军因为后勤彻底崩溃。最后,日军3个师团被重创,联军损失2万多人。

在著名的瓜岛战役,日军后勤线被完全切断,最后1万吨物资,只有2吨上岛,结果日军损失的2万多人,有15000人是饿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就靠这点物资,美军5万人在最后几个月的反攻当中,还是被日军顶住了,才有了后来的瓜岛撤退。

塞班岛日军第43师团为主力,大战美军3个师,最后日军4万人全灭,美军损失16000人。关岛战役,美军出动640多艘军舰,1000多架航母舰载机和5个师一举歼灭了在关岛的日军第29师团。美军损失6000人,日军损失1.8万人。

随后,美军在提尼安倒以损失2200人,全歼了5000日军。这是太平洋战场最经典一战,美军仅仅耗时9天,就解决战斗。

在布干维尔,日军第6师团为主力从1943年一直对战美军和澳军到1945年8月。但是由于长期封锁,断绝补给近2年的,日军最后只剩下了23000人,其余8500人阵亡,9800人饿死。联军只伤亡4000人。

在巴布亚群岛,3.5个月时间,35000美军和澳军击败了日军,此战美军澳军各种损失18500人,日军17000人,损失12000人。

1943年联军发动新几内亚战役,日军第18军的4个师团参战,美军澳军为7个师和1000多架战机。美国海军首先封锁了日军补给线,随后利用舰炮和舰载机封锁了日军在陆上的所有交通线。到1945年8月,日军第18军的4个师团只剩下13000人,大部分都已经饿死在新几内亚内陆。

以上战斗,基本就是日军师团在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损失情况。美军切断日军后勤,发动跳岛战役,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战时期,日军的甲级师团实力如何规模多大

曾经言及1944年长衡会战时期的第116师团是“甲级师团”,遭到被长时间误导的部分答友狂喷,甚是郁闷。先破个题,甲级师团全部都是下辖三个步兵联队的“三单位师团”,与什么常备师团或者四单位师团没毛关系,这是根本。日军的甲级师团番号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产物,称谓也仅限于中国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的1937年,侵华日军投入作战的只有常设(常备)和特设两类师团,都是下辖两旅团四个步兵联队(另有骑工炮辎四联队)的“四单位师团”。所谓“三单位师团”最早是1938年出现的,即恢复“大正裁军”中被取消的第15和第17师团(第13和第18师团1937年已经恢复),这两个师团从恢复之日起就只辖三个步兵联队,与新建的第21、第22、第23和第27等四个师团一起,成为最早的一批警备(治安)师团。

其中第23师团就是1939年“诺门坎战役”的主角,师团满编兵力15000余人,跟之前的常设和特设师团有相当的差距;而第27师团则是由挑起七七事变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升格而来,兵力也在15000人上下,配属给第11军参加了武汉会战。到1940年,日军大本营又开始组建番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主要任务是维持后方占领区治安和提供一定的作战支援。

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大本营出于两个需要,决定将原有的“四单位”常设、特设师团全部调整为“三单位”建制(旅团部取消),第一是“方块式”的编制结构不利于指挥,第二是要从这些师团中抽出一个步兵联队组建新的师团。这项工作受战争的影响,直到1941年下半年才全部完成,因此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根本没有什么甲级师团的称谓,只有常设、特设、警备、补充四类师团建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常设师团和战斗力较强的警备师团纷纷调往南洋,比如第4、第5、第6、第14、第16师团等这些老牌精锐,中国战场的日军部队平均素质严重下降,常设师团只剩下第3和第13师团两个,为了能够保持各战区的战役突击力量,“中国派遣军”开始对指挥序列内的师团进行分档。

此时才应运而生了“甲级师团”的称谓,时间在1942年初,并且这只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内部分类(连关东军都没有),并不见于日军正式战史。

被选中成为“甲级师团”的部队,优先补充兵员和弹药,担负各战区的主要战役任务,保留炮兵联队的编制,步兵联队所辖的大队仍有六个中队的建制(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和一个运输队),从而使人员加强到18000人以上(选中的特设或者警备师团),而留下来的常设师团当然自动入选,兵员保持在21000人左右。

由于太平洋战场形势不断恶化,日军继续从中国战场(山海关以南)和关东军(山海关以北)抽兵南下,一些被确定为“甲级师团”的部队再被调离,比如第6师团就是晚些调走的,它在第11军序列内肯定是“甲级师团”,然而调到南洋之后就被称为“重装备师团”,完全没有什么甲乙丙丁的说法。

根据军史界的普遍共识,到1944年中,“中国派遣军”所辖的甲级师团数量还有八个,分别是两个原常设师团:第3和第13师团,两个原特设师团:第104和第116师团,四个原警备师团:第22、第27、第39、第47师团。看看师团番号就知道,它们并不等于早期的“常备师团”,并且也都是“三单位师团”,设有“少将步兵团长”这一职务,统一指挥三个步兵联队。

这八个甲级师团中,第3、第13和第39师团隶属于第11军(第3和第13师团在“桂柳会战”期间深入广西境内),第116师团和第27师团隶属于新成立的第20军,116师团是“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的主角(两个军共同属于第六方面军)。第22师团隶属于华东第13军(后转隶第23军),第104师团隶属于华南第23军,第47师团隶属于华北方面军,也是该方面军唯一的甲级师团。

可以看出,这些甲级师团都是日军各战略区的进攻主力,是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中国军队的主要敌人,第22师团在1945年初又被当作精锐调往南方军,最终在曼谷投降,但是一旦调离“中国派遣军”序列,也就不再是什么“甲级师团”了。

日军二战常备师团的实力如何

根据日本官方的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的记载,日本的常备师团(又叫常设师团)的人员编制和武器配备如下:

每个师团辖2个步兵旅团,每个步兵旅团辖2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相当于营)和1个联队属炮兵中队和1个速射炮中队,每个步兵大队辖4个中队(连),每中队辖3个小队(排)。此外师团还直辖骑兵联队1个,野炮(或山炮)联队1个,辎重联队1个。

每个步兵联队配备三八式步枪2124支,轻机枪72挺,掷弹筒76个,重机枪24挺,火炮6门;每骑兵联队辖中队2个,有步枪246支,轻机枪4挺;炮兵联队辖4个大队,装备38式野炮36门,91式炮12门,步枪315支;辎重联队配备步枪329支。全师如果是驼马装备的师团人员为28200人,如果是挽马装备的师团人员为24440人。

一般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常设师团都会额外配属一个战车大队协同作战。该大队辖3个战车中队,装备17毫米战车炮的89式战车39辆,轻型装甲车21辆,轻机枪120挺。

同时期的中国军队经过整编的调整师,官兵为10923人,步枪3800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46门,掷弹筒243具。同日军的常设师团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实际中中国军队的装备还要更次,尤其是火炮方面远达不到上述的46门。根据实际的作战情况,抗战前期我军须1个师方可以顶对方的1个联队,而到了中后期,随着中国军队兵员素质的下降,则需要1个军才能顶对方的1个联队,足见日军战斗力之强!

板垣第五师团后来下场如何

板垣师团当初是由步兵第11、12、21、22,这四个联队组成的。最后确定了由步兵第11联队(广岛县),第21联队(滨田县),第41联队(福山市),第42联队(山口县)组成步兵第9旅团、第21旅团的基干。其中士兵都来自日本本州西部中国地区的广岛、岛根、山口的子弟兵部队。  

 1894年7月甲午战争(日方称之为:日清战争)爆发。为此,从第五师团抽调了两个步兵连队,以此为基础组成了大岛混成旅团(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改编之后立即奔赴了朝鲜半岛。1894年7月27日,在朝鲜的汉城南面约100公里处名叫成欢的地方与清朝的淮军打了个遭遇战,战时持续了整整一天,清军溃败退入牙山。这场战役被日本人高度重视,因为是日本现代陆军创立以来首次与外国的陆军对阵,而且运用了现代化的战术,就是在世界作战史上也是值得记录的一笔。之后,大岛混成旅团攻陷平壤,参加了鸭绿江渡河战役、牛庄战役等等。十年后的日俄战争,第五师团参加了辽阳、沙河、奉天会战。日俄战争之后被命令在满洲驻屯,直到1911年。1919年到1920年出兵西伯利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第五师团立即在板垣征四郎指挥下被调入中国华北地区。1937年7月27自日本登陆大沽加入中国驻屯军,于昌平以南集结,随即作为北支那派遣军预备队于8月16日投入南口作战;在平绥路东段作战攻占张家口、蔚县等地,遵照日本大本营的命令,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铁路主战场后有调往上海,参见了金山卫登陆。师团长率21旅团与9月下旬在平型关作战,10月上旬至忻口作战,11月8日攻占太原;一路击溃30几个中国师,创下了板垣师团的“赫赫威名”。1938年1月转隶第二军,用于青岛、胶济路;1938年3月参加徐州会战的临沂、台儿庄战斗; 38年7月4日转隶北支那派遣军, 9月19日转隶21军,被调入华南,攻陷广东周边地区。11月29日回山东休整,39年9月5日调入关东军,9月29日转入大本营预备队,在大连待机。10月16日再次乘船机动到海南岛,参与攻陷南宁作战,1939年12月参与昆仑关战役,以21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死伤4000人的代价打残了拥有4万人编制的国军唯一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

1940年9月非法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现在的越南)驻屯,导致师团长中村明人被解职。 1940年10月变更大本营直辖,12月编组为三单位师团,成为日本首批4个机械化步兵师。 第9、21旅团部撤销,41联队抽出。全师团仍有2.5万人。 在九州岛和第5飞行集团一起参见陆空合成登陆演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五师团被配属给山下奉文中将的第25军,参加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战斗。1941年12月8在师团主力在泰国领地的辛格拉,而由步兵第42连队为基干而组成的安藤支队在帕塔尼一举登陆。这两支部队沿着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南下,合围并攻陷了吉隆坡。1942年2月25日,在新加坡的英军投降,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军事据点:新加坡沦陷了。

马来西亚、新加坡战役之后,新加坡战役之后,以第41步兵连队为基干组成了东支队。这支部队的预定任务是在菲律宾各岛执行扫荡,但是没过多久就被编入第17军(军指挥官:百武晴吉中将)。之后被派遣去参加莫尔兹比港攻坚战。而莫尔兹比港攻坚战的败,让这支队伍回到平壤参加补给新兵,被编入重建的第30师团。

师团主力43年1月转隶19军,45年3月19军解散,转隶日本第2军。在第8方面军今村均大将的指挥下,转战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现在印尼的塞兰岛1945年8月15日迎来了投降的那一天。接到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电报,师团长山田清一悲愤地切腹自尽。

现代化10个军能打败二战日军吗

哪里用得着十个?一个都嫌太多!

你是不是对现代陆军的火力有什么误解?你知道一个现代合成营就足以扫荡二战时期一个师吗?(还不是鬼子那种主要使用骡马的师团,而是米帝水准的正经装甲师)

以美军为例,其典型编制斯特瑞克旅步兵营编3个步枪连、1个营部连,通常还会得到旅支援营的1个前方支援连的配属。3个步枪连每个连编3个步枪排、1个机动火炮系统排、1个迫击炮分排、1只狙击小组。营部连的侦察排是主要的侦察和警戒力量,迫击炮排为营提供建制内间瞄火力支援,前方支援连负责实施保障。营部连还编有通信分排和狙击班。具体编制情况如图所示:

如果后勤保障跟得上,一个师就足以打爆整个“大日本皇军”!

有人会说陆军再强没有空中优势也不行,而且下不了海拿鬼子海军没办法。

可你知道现代陆军野战防空能力多强大吗?对付猛禽黑丝也许不行,打二战水平的螺旋桨飞机还不跟打靶似的?一般陆军确实下不了海,可你知道米帝有一种陆战队远征军编制吗?编成一个陆战队师,一个两栖舰队(至少有一艘两栖攻击舰,以及多艘登陆舰运输船等),一个航空联队(使用垂直起降战斗机,打螺旋桨足够了)。

降维打击没啥可说的,只看后勤能不能支持。

现代陆军一个师一天就需要数千吨的物资,这是二战时期数十万人规模的集团军需求(还是米帝标准,你知道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保罗斯的第6军团三十余万人每天300吨左右就可以坚守无忧了吗),十个军更是养不起——哪怕真有那么多物资,当时也没有手段及时保障,没了后勤,火力再强到时候也是垃圾!

二战时,日本军队下辖164个师团,总计约700万人,为何日本动员能力如此之强

《长沙保卫战》里那个小鬼子和部一郎,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他爹被抗日军队干掉了他妈做了WAF,他抗着比他还高的三八大盖来侵略中国,最后自毙。这事也不全是杜撰,根据第十军的老兵们回忆,衡阳保卫战期间,赤膊冲锋的鬼子里面有许多高中学生兵,这已经不是啥军事动员能力,而是举国疯狂了。

数据不对,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其陆军总计编有168个师团约540万人的规模,并且这已经是它垂死时期的峰值。与人口基数相仿的纳粹德国相比远远不及,德国人总共动员了1420万人参军,兵力峰值为780万,步兵师的番号超过了300,怎么能说日本人“动员能力很强”?

所谓700万人的概念是以讹传讹,因为日本陆海军加一起也最多667万人,其中海军的军舰虽然没有几艘了,但仍然有各类人员130多万,所以陆军的实有兵力就500来万。就这500来万当中,精壮士兵的比例已然不高,因为日本兵已经挂掉了200多万,按照战争时期的比例,至少还有同等数字的因伤致残,也就是说,有近500万人损失掉了。

一般而言,18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才是正常的征兵范围,只占人口总数的6—7%,别忘记还有半数人口是女性呢。当时日本的人口(不算殖民地)只有8000万人,因此现役、预备役加上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有400多万是比较正常的,而经过连年战争,这部分人能活着一半就不错了,先死的当中肯定也是先入伍的居多。

也就是说,到战争末期日本陆军合格的士兵最多还有200万人,那么其它300多万怎么来的呢?当然就是扩大征兵范围,到1944年已经是从14岁到6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了。一个60岁的老头和一个14岁的孩子能有多强的战斗力?滥竽充数罢了,所以兵员数量虽多,顶用的已经很少了。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日苏双方伤亡总数相差不是很多,关东军老兵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而到了1945年苏军进攻东北时,对80万关东军完全是碾压,原因就在于关东军已经是空架子 ,不仅大多数重武器转运回国,其兵员构成也是老弱病残外加“开拓团农民”,当然顶不住苏联从欧洲战场调回来的百战之师。

不光比不上德国,更别提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甚至不如英国。而制约其动员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士兵是完全脱产的高消耗群体,装备、食物、衣帽鞋袜等一切用度,都必须由国家财政支出,到战争末期日本政府已经基本破产,通货膨胀率高达400%。

日军的三八大盖从1907年开始玩命生产,投降前造出来300多万支,德国的基本步枪98K从1935年到1945年九生产了1450万支。日军的歪把子(28000挺)、拐把子(41000挺)和九九式(53000挺)加一起生产总量不超过12万挺,而德军仅MG42通用机枪就生产了100万支,这就是差距。

日本的所谓“工业化”那是对比亚洲农业国而称谓的,跟欧美的生产能力比较仍然很是悬殊,没有足够的武器何谈装备部队?关东军在1945年连三八大盖都略感不足。

所以日本的扩军也是一点点来的,因为它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比较有限:1937年开战时是17个常备师团,年底算上特设师团有24个;1938年扩编到34个,1939年达到43个,1940年扩充到49个,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11月也才有51个师团,可以看出,增长比较缓慢。

1942年58个师团、1943年总数为70个、1944年为99个,而1945年上半年却突然膨胀到168个师团,随便想想,也知道这半年扩充起来的69个师团是什么货色:

独立混成旅团升格、独立步兵旅团升格、独立守备队升格,期间塞进大批老弱士兵,徒有其表而已。这些师团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参加战斗,就在本土缴械投降了,你连战斗力都评估不出来。

1945年初的湘西会战,第四方面军破天荒抓了400多日军俘虏,王耀武兴冲冲去视察,却发现是一大群嘴上没毛的日本小屁孩儿,久经沙场的王耀武大失所望,但同时也感叹:“日本人快完蛋了”。

如何优化钢铁雄心四

让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每10宽度指标,即对于战斗数值和制造成本除到每10宽度数值,方便横向比较,引入这个概念是因为战场宽度是固定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战场宽度中塞入总战斗力最强的师是需要考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