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老兵

广西兵为什么称作狼兵?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7-07 13:36:28 浏览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广西兵为什么称作狼兵

抗战时期,桂军的悍勇给了日军极深的印象,由于两广士兵大多佩戴托尼钢盔,因此,每次战场上出现带托尼钢盔的部队,随之而来的必是血战,恶战,广西狼兵威名远扬,日军也不得不要畏惧三分。那么,悍勇的广西士兵为什么被称为狼兵呢?这还要从明朝的时候说起。

“狼兵”,顾名思义,虎狼之兵,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不寒而栗。狼兵最早是明朝时沿海一带民间百姓对广西东兰、那地、南丹等土司武装的称呼。明朝时期,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大肆劫掠,让沿海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戚继光的戚家军还没有出现,面对凶悍又战法灵活的日本浪人,官军常常是败多胜少,倭寇之祸,越演越烈。明正德年间,广西东兰土司韦正宝、韦虎臣父子先奉命,率壮族子弟兵出征广东惠州、潮州、雷州、海南等地,抗击倭寇。韦正宝战死,其子韦虎臣,年仅15岁,带孝出征,他动员所部壮族子弟兵,人人头扎白巾,三人为伍,三伍为什,抱定有去无回的决心,连克倭巢,将倭寇聚歼于海南。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一片振奋,沿海百姓也纷纷奔走相告:“将如虎,兵如狼,敌寇尽丧胆,保国卫家乡。”因为壮族先民在明朝时被称为俍人,俍之生僻,又与“狼”字同音,所以民间干脆把这些如狼似虎的壮族士兵成为狼兵,广西狼兵的称呼由此而来。

但是有一些穷酸学者认为“狼兵”这个词不太文雅,似乎含有歧义,坚持称俍兵,这其实是多虑了。“狼兵”,本就是对一支军队的赞誉,秦国时期,列国称秦军为“虎狼之师”,但秦国丝毫不以为耻,反而以此为荣,如狼如虎,正是一支军队战斗力强的表现,李云龙就说过,他的部队,士兵必须是一群嗷嗷叫的野狼,这样才能战无不胜。况且,壮族先民本就是以狼卫图腾崇拜,广西狼兵,实至名归。

由于广西兵强悍的战斗力,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将广西田州、归顺等州土司兵相继编入抗倭队伍,同时,湖南的永顺、保靖,广东的东莞,四川的酉阳、石柱等土兵也被调至东南沿海抗倭,朝廷便将这些少数民族武装统称为“狼土兵”。

明史卷记载:

“西南边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顺、保靖二宣慰所部,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狼兵,四川酉阳、石柱秦氏、冉氏诸司,宣力最多。末年,边事急,有司专以调三省土司为长策,其利害亦恒相半云。”

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狼兵专指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等土司武装,其中又以东兰为代表,是沿海明朝中期沿海抗倭的主要力量。

与懒散、松弛的明朝正规军卫所军不同,广西狼兵作战剽悍、凶猛、敢于厮杀,史书称“骁勇善战”,每次有狼兵的加入,倭寇即闻风丧胆,避之不及,可见,日本人从明朝时期就惧怕广西狼兵了。嘉靖三年,南京兵部尚书张经决心歼灭盘踞在嘉兴、柘林(今属上海)、沙洼一带的二万多倭寇。出了调集数省官军外,他还特意调了广西狼兵参战,广西离上海距离较远,路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张经认为,只有狼兵参战,才有取胜把握。于是,一直等到田州和东兰狼兵赶到后才发起总攻,此战,歼灭倭寇三千余人,盘踞多年的倭寇被赶回海上。

尽管广西狼兵剽悍凶猛,带有浓厚的桂西北的野性,但是又同时身怀民族大义,每次有外敌入侵,广西狼兵总是能听从号召,义不容辞的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明朝时期抗倭如此,近代时的抗日战争亦如此!

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1937年8月中旬,王耀武第51师接到命令从汉中出发驰援淞沪战场时,是齐装满员的两旅四团(第151旅、第153旅)12000人。而从宜昌到达汉口整训再赶赴上海的俞济时第58师,则是已经完成部队和装备改制的“调整师”,也是下辖两旅四团(第172旅、第174旅)的规模,按调整师的编制该师兵力定额为10923人,两师9月间合组为第74军。

说明一下,第58师名列第二批调整师名单,虽然人数貌似少于王耀武师,但装备要好的多,是按所谓“德械师”的标准配备的武器,拥有重机枪54挺、捷克式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炮野炮16门(内含6门德制榴弹炮),大口径迫击炮和战防炮30门。而第51师则是准备第三批进行“调整”的部队,结果还未开始战争即已爆发,可以发现,第74军成军时兵力也就是24000人不到,因为几乎还没有什么军直属部队。

在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王耀武师的表现要好于第58师,主要还是老王在指挥上很有想法和大胆,即便如此,第51师伤亡也达到4707人,战损达到40%左右。按一线步兵占全师兵力的60%计算(之前有过专答),则第51师的一线部队伤亡超过65%!换句话说,最初上战场的老兵健在的只有35%,损失可谓惨重。

其实第51师还算是战力保持最好的,胡宗南第1军伤亡高达80%,这就是第1军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重要原因,因为该军已经被打残了只能调往江北整补,空出来的战斗位置就落到了第74军头上。淞沪会战期间,各主力师都进行了多次补充,补充的成分主要是周边各省的保安团,这算是比较好的兵源了,好歹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

原来的方法是调上来的保安团士兵平均分配给各作战师,陈诚打着打着发现这个办法不合适,开始将补充士兵全部拨给主力师,因为这些师虽然伤亡较大但仍然保持着架子,得到补充后还能具有相当战斗力,而若补给后上来的杂牌师则两天即垮,连架子都不在了。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顾祝同也深有同感,因此第74军在整个战役期间虽然骨干老兵损失较大,整体战斗力下降的不算严重。

撤到南京后第74军又进行了整补,可惜部队中新兵已占相当成分,因为附近好一点的保安团已经在上海消耗光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义务兵的现代兵役制度,保安部队用光后再抽就只能是壮丁了。由于南京保卫战组织和撤退的混乱,第74军撤到江边时已经没有船只了,多亏关系深厚的俞济时掌握了一条小火轮,以每次载300人的频率运送部队逃过江去。

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伤亡再加上渡江的损失,第74军撤到浦口时点验:第51师仅余3000余人、第58师仅余4000余人,撤到蚌埠后又收容到接近2000人,这样全军残余兵力大约不足10000人。按照整补后的满员24000人计算,第74军南京保卫战的伤亡大约为42%,一线老兵的伤亡则高达70%,大约还剩3成,可如果再累乘淞沪会战的3.5成,那残存比例可就惊人了。

1938年4月,再次经过补充的第74军在湖北黄陂接受军政部“校阅”时,考评为“良好”,随即调入薛岳的豫东兵团参加兰封会战,不过该军在这次会战中的发挥很是平常,主要原因就是一下子新兵补充过多,整训时间又仓促,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会战结束后第74军经平汉线到达汉口再转九江,6月间调往江西德安布防,仍然隶属于薛岳的第一兵团。

在万家岭战役中(德安大捷),第74军战力有所恢复,为重创日军第106师团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也损失不轻:截至1938年10月15日,该军伤亡失踪高达9900人,伤亡七名团长和十三名营长,参战部队损失约为50%。再按一线步兵的比例推算,该军从河南和安徽补充算起,部队老兵又剩下2成,即便加上伤愈归队者,也就在3到4成左右。

所以从时间点上看,第74军在武汉会战后经过两年的整补,期间完成装备的人员的补充,尤其是伤愈老兵的归队和新兵的训练,至1941年春才基本恢复元气,方能在上高会战中表现出色,真正做到了一战名扬天下。要注意,在1939年6月之前第74军只辖第51和第58两个师,第57师并没有参加万家岭战役,该师是在上高会战中防守不动如山才有“虎贲”之名。

毫无疑问,第74军这支抗日铁军是抗战时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它的损失率肯定要低于平均线,而如果是战斗意志和装备人员较差的其他部队,则作战伤亡肯定要大大地高于第74军,也由此得见抗战期间我方的巨大损失。尤其是没有现代的兵役制度,造成在南京保卫战之后,只能大量使用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补充部队,有经验的老兵越打越少,战损更加远高于日军。

二战期间一名士兵押送上百名战俘,为什么没有人反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波及区域最广,伤亡最惨重的战争。战争期间共造成超过9000万人的死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在二战中,前期轴心国猛烈扩张,同盟国节节败退,大量同盟国士兵沦为战俘,比如苏联,比如民国。而后期同盟国节节胜利,又有大量的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而在双方士兵被俘虏时,经常会出现一个士兵押着上百名战俘前往某地的情况。奇怪的是,明明俘虏的人数远远多于这些押送者,却很少有人振臂一呼群起反抗。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数十万的民国士兵就被少量的日本兵押着然后集体被杀,让所有人震惊不已!

那么,是这些士兵丧失斗志了吗?为什么不反抗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被俘前已经丧失了斗志

俘虏们为什么不反抗?因为已经反抗过了。

这就和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在前六次被擒时,孟获不服,所以诸葛亮不断将孟获放回,直到第七次孟获才真正的心服口服,真心归降诸葛亮。

从孟获的表现可以看出:

在决定投降时,内心已经决定不再抵抗,因为抵抗已经没有了意义。

在二战前期,大量的民国士兵被日本人俘虏,其原因就是打不过;苏德战场上的苏联士兵之所以大量投降,就是因为无路可走。这些士兵不是没有抵抗,而是在抵抗之后才绝望地发现,抵抗下去只能是个死!

所以,在求生欲望的支配下,这些士兵选择了主动向敌人投降。

在所有的抵抗可能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主动投降敌人成为唯一活下去的路。

所以,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已经不是真正的战士了,他们的身份已经转变成可耻的苟活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去。所以指望他们夺走敌人的枪,重新回到战士的岗位与敌人鱼死网破,是不现实的!

说难听点,在他们主动投降前,那些誓死抵抗的战士们,已经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做顺民还有生还的可能

在主动投降敌人后,这些人的命运只剩下一个,那就是乖乖做一个顺民。

作为胜利者,当然是希望这些战败者乖乖听话,好执行他们的意志。什么意志呢?一般而言,战胜国会将战败国的俘虏们用在四个地方:

一是将战败国的俘虏运往自己的国家充当劳动力,分配到艰苦的岗位上做工。比如苏联将关东军战俘拉往西伯利亚地区劳改;

二是将战败国的俘虏重新编成军队派往前线作战,这种情况在中日战场和苏德战场都有体现。苏德战争期间,有超过100万的苏联俘虏在德军兵力不足时被编入德军中参与对苏作战,这些苏联俘虏在作战中比德军还卖力,成为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将战败国的俘虏全部押往集中营关押,这种情况在二战参战国中都有体现。关押敌方俘虏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作为人质要挟对方,或者以其中的人物与己方被俘人员做交换。比如德军曾想用斯大林儿子雅科夫交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虏的德军元帅保卢斯。

四是将战败国的俘虏全部杀掉用于震慑对手,消除潜在威胁。比如南京大屠杀,日军将南京保卫战俘虏的民国士兵统统杀害;二战期间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将俘虏的20000多波兰军官在卡廷森林全部处决!

应该说,如果选择做一个顺民,乖乖听从战胜国的意志支配,还是有很大的生还希望的。一般而言,即使在做苦力或者集中营关押期间甚至在做伪军期间死掉,也能比当场被杀掉多活一段时间。

而反抗,就只能被杀掉,要知道,此时的俘虏们手中并没有武器,手无寸铁的他们反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反抗就立刻死,听话就可能活下来,相信大部分失去斗志的人会选择第二种!

3、俘虏们内部互相不信任

当俘虏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为了活下去。而反抗的目的是什么?取得胜利然后活下去。

既然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反抗的成本更高,更容易失败。那为什么要冒险去反抗呢?

在电视剧《亮剑》中,魏和尚在鬼子的监狱里反抗,得到的结果是除了他,所有人都被杀害了。

这充分说明:如果某些人想要反抗,那么所有的俘虏都会“遭殃”。

那么这种情况下,会有多少人愿意跟着这个振臂一呼的人揭竿而起呢?

只能说,很少很少。毕竟大家都是失去了斗志和尊严的人,就如同“堕落远比上进要难”一样,让他们重新拿起武器战斗,真的太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反抗的人反而成为异类。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反抗的人和押送他们的人并不能形成绝对优势。相反,在手无寸铁以及严密监视的情况下,这些激进者反而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中。

所以,俘虏之间的不信任是难以反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古以来,为了活命当逃兵的有之,打小报告的有之,对冒尖遮群起而攻之的有之。想要同仇敌忾做一件事,比如反抗,真的很难!

4、对祖国高压政策的绝望

这种情况出现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当德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时,面对的不是激烈反抗,而是夹道欢迎,很多当地人将德军视为解放者,对德军报以极大的支持。

这种情况在乌克兰也大量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苏联的高压统治让苏联人民民不聊生。尤其是发生在1932年至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此次灾难共造成大约315万至718万乌克兰人死亡的惨重后果,苏联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重了饥荒程度,这让乌克兰人对苏联恨之入骨。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基辅战役苏联军队被击败后,很多被俘的乌克兰裔士兵,无需动员,他们就会立刻拿起武器加入德军反抗苏联。

对于这些士兵而言,反抗斯大林,打倒苏维埃才是最终目标。他们和德军站在同一条阵线,又如何会反抗德军呢?

所以,让一个俘虏去反抗,有时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英勇的太平军为什么没能占领桂林

太平军攻桂林之战,古老的战争智慧和近代的战争武器交相辉映,构成了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一道奇观。

我本来没想打省城,你非想让我打,那我就打咯

永安突围后,太平军尽管在大崆洞打了场漂亮的伏击战,实力大涨。但此时的太平军依然还不够强大,还没有想要打省城桂林。

据后来李秀成回忆,当时的太平军还是纠结要不要去打梧州等地。此时,清军的操作,让太平军眼前一亮!

原来,在清军围攻永安期间,在后方桂林的广西巡抚邹鸣鹤觉得在后方不过瘾,开始吹起牛来,说自己操练团练,颇有成效,已募得兵勇数万人,如有贼寇来犯,靠我们团练就够了!

邹巡抚吹牛皮时可能想不到,被重兵围于永安的太平军真的会“找上门来”。

因此,清军统帅赛尚阿在围堵太平军时,也就没有怎么顾虑桂林方向了,调兵遣将,切断太平军与挺军会合之路。

洪秀全本来也被邹巡抚的牛皮唬住了,没考虑去桂林。可是,不知道邹巡抚是不是没去城头弹琴,还是琴声不对,反正这空城计被太平军的细作看穿了,很快就来汇报:桂林空虚!几万兵勇?鸟!就400人!

太平军眼前一亮,靠,大清也太够意思了呀!我不去都对不起你们!走,打桂林!

外围战,被捅破的牛皮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信很多朋友去桂林玩过。桂林城外又是漓江,又是奇山。这种地形,十分有利于组建以城池为中心,以险阻为要点的大纵深防御系统。问题是——要有人防守呀!这个系统如果配合5000人,那或许可以搭建起一个防御系统,可是——400人嘛···

城外险要,尽归太平军。

邹巡抚深知此理,但一开始还是比较嚣张的,他想要“节节抵抗”,出兵阳朔去迎战。结果,一交手就被打得哭天喊地,回头就跑。

这一跑,全部缩回了城里。城外的什么山川险要,什么民房商铺,通通不要了。大纵深?大纵深个鸟!

“智取南郡”失败

太平军深知,攻取桂林是“趁虚而入”,顿兵城下实属下策,要“智取”!

罗大纲这个曾经“智取永安”的老兵油子,马上提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利用曹军信息混乱,“智取南郡”。我们今天何不效法呢?

好计策!于是,罗大纲率领几百人,穿了清军向荣部的衣服,直奔桂林。

一路疾进,到了城下,大呼:“我等奉曹丞相···哦,不,向荣大人的命令前来助阵!速开城门!”

诸葛亮:我自己都没干过什么“智取南郡",你还当真了?

这时,城头上窜出个人来往下看。看了看,冷笑一声,枪炮齐发,罗大纲部一片伤亡,赶紧退却!太平军可能还在寻思:清军有高人呀。我们到底哪里做得不对,被看穿了呢?

高人个鸟!城头上那个人,就是向荣!

原来,官场老油子向荣知道,大清这些巡抚别的本事没有,吹牛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还几万兵勇,你咋不上天呢?可是,桂林省城丢了,他们这些带兵的都脱不了干系,于是,率领千余精骑,昼夜兼程,赶在罗大纲前面进了桂林。刚进桂林,就听说又来了一波···

罗大纲用计也用上瘾了,见“智取南郡”不成,又企图来一个“里应外合”,派遣细作入城,相机袭取。向荣冷笑一声,这些办法,都是我大清祖上在辽东时用烂了的,还想和我玩?抓捕细作十余人,又破解了罗大纲的计策。

强攻,土办法好过洋武器

奇袭不成,行,那咱们就来硬的吧!

太平军主力到达后,马上占据了桂林城外的各处山险要地,一边构筑工事,防御追兵。一边攻打桂林。

咱们都19世纪50年代的队伍了,见面得放炮吧!于是,双方拉开架势,对轰了起来。

可是,双方炮战水平实在有限,打了半天,双方都“尚完好”。

太平军不想浪费时间,来硬的了。

为了抵御对方的火炮,太平军用了土办法。他们把打湿的被子裹在桌子上,作为盾牌,掩护队伍前进(这个办法有效的原理是什么,小编也没搞清楚,还望指教)。向荣看了,又冷笑一声:呵呵,我们打炮的水平不行,扔石头还是很厉害的。于是,清军从城上扔石头直接砸,太平军被砸得鼻青脸肿,马上又退了回来。

在激战之余,太平军也不望发挥“近战、夜战的光荣传统”,组织了几次夜袭。

结果,夜光中,他们又遇到了向荣那张冷笑的脸。

死于堵车的乌兰泰

攻坚不利,很大原因是太平军投入兵力不足。每次都是以少量突击队进攻。

原因,一是火炮威力大,攻城队伍太密集了玩不起;二是因为···屁股后面跟来了一堆清军。

一边攻城,一边打援,太平军此后将会非常熟悉这一环境。

攻城不利,打援一开始就中了彩票!

清军深知,虽然援军已到,但桂林城中兵力实在太少,一旦清军破城,关系重大!因此,清军想方设法增强桂林城内的兵力。清军乌兰泰身先士卒,亲自带几百骑兵要入城。

本来,靠着骑兵的速度,是可以“速度七十迈,心情是自由自在”,一鼓作气冲到城边的。可是,乌兰泰像很多领导一样,忘了一个问题:塞车。

自古桥头多塞车,四车道变两车道,不塞才怪!当清军行进到桥边准备过河时,塞了起来。清军开始组织交通秩序,别急,别乱,慢慢来,都有过!

太平军等的就是你“慢慢来”,枪炮齐发,乌兰泰扑街!乌兰泰,死于塞车!

看来,当领导的还是要多跑跑高峰期的城市,不然打起仗来连塞车的黑点都不知道,要出人命的!

乌兰泰死了后,清军士气不振,加上彼此矛盾重重,也就“各扫门前雪”,不怎么积极了。

吕公车

打援挫败了清军,回头又准备攻城了!

就像二战中的希特勒一样,洪秀全充分意识到先进兵器的重要性。于是,他隆重推出了自己的“虎式坦克”——已经没人能记清楚发明于什么年代的吕公车。

洪秀全的吕公车比桂林城墙还要高,里面载满士兵,徐徐推向桂林城墙。清军大惊失色。

可是,毕竟这种“先进装备”还是需要人操作的。太平军许多官兵不知道怎么玩。结果,太平军把储备的火药抛出杀敌时,姿势不对、力道不足,抛出的火药又落了回来,引燃了储备的其他火药,结果吕公车烧了起来。士兵们纷纷“下楼逃跑”。

摆脱了火力压制之苦的清军从容放炮,吕公车被炸毁,全车将士损失惨重!

此次进攻失败后,太平军意识到自己攻坚能力不足,难以破城。于是,虚晃一枪,继续跑路!

究其原因,此时尚还略显稚嫩的太平军攻不下桂林,主要是因为:

1、攻坚能力弱,方法欠缺。

太平军的攻坚能力十分薄弱,除了奇袭,甚至只能采用吕公车这种古老的攻城兵器来作战,可见其攻坚手段的匮乏。

在有的说法中,提到太平军使用了后来常用的“穴地攻城”法,可是,在喀斯特地貌的桂林接连受挫。这种说法并无依据。桂林适不适合挖地道攻城,即使洪秀全不知道,专业的挖掘人员一定是绝对清楚的。即使以今天的技术条件,在喀斯特地貌地区打桩子都要求很高,何况当时呢?

太平军首次穴地攻城,是在全州。

后来,在离开广西后,依靠这招“穴地攻城法”,太平军一度大大改善了攻坚能力。

2、打援不果断,未把握战机,歼敌有生力量。

此战中,由于清军援军各部是“疾驰来援”,一次到达的都是一、两千,甚至数百人。太平军如果能把握机会,歼敌一部,就能迫使清军援军完成集结后再进军,放缓救援速度。如此,太平军就能获取更从容的攻城时间。

3、清军方向荣的突出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被后世贬得一无是处的向荣,在此战中表现出的军事素质非常高!

他率精骑日夜兼程,赶在同样“迅弛潜进”的罗大纲前进入桂林,粉碎了太平军的奇谋。

随后,又以其高度的警惕性,粉碎了太平军的细作及偷袭。

在正面收城战中,也能沉着应付,灵活在冷、热,甚至石器之间灵活切换。

4、对一些意见,本人持不同看法。

目前对于攻桂林失败,普遍认为是桂林地形险峻,外加太平军在桂林没有获得群众支持。

我个人持不同看法。

在邹巡抚放弃外围阵地,固守城池后,桂林险峻,就已经变成了太平军阻敌援军的阵地了,在这个情况下,险要,反而对太平军有利了。

而没有得到群众支持的说法,过于片面。在太平军进军之初,桂林居民确实很“中立”,只是出于本能的避免战火。而在向荣军入城后,出现了大量劫掠百姓的情况。在清军互相弹劾的奏折中,他们认为这种情况群众开始支持长毛。使太平军攻城及转移期间,桂林城外居民都对太平军进行了支持!

总的而言,在这场发生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战役中,双方都还有些稚嫩。

不管是清军还是太平军,此后都不断改善了他们的问题,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水平。

正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就是在这稚嫩、土气中不断创新、进步,最终迎头赶上世界的。

桂林老兵ASP木马

一般服务器他们为了安全起见,都要禁止使用CMD,除此之外,如果你有经验就会发现,他们会把盘的映射也改了,你根本访问不到他们的盘的内容,只能看到当前文件夹下的目录。不止这个CMD不能用,你用提权工具也几乎没有成功过,说明他们的CMD访问安全上做得还比较好。顺便提醒你,别把人家东西删除了,当是帮人测试就行,我一般用十三WebShell,不过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