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定现代空战

锁定现代空战(现代空战中,战机被锁定后能否逃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7-20 23:16:15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现代空战中,战机被锁定后能否逃生

战机被锁定后也能逃生:战机被锁定并不等于被击落。一着、战机被锁定,还有扰乱被击中的干扰的技术,比如红外干扰技术,雷达告警传感器,红外干扰弹、红外曳光弹等。二着、被锁定战机也可凭借飞机以及驾驶员的良好技术及性能避免被击落。比如。眼镜蛇机动,大圆角翻腾,大仰角爬升等躲避被击中措施。

战斗机飞行员如何知道自己已被导弹锁定了

很简单呀,听到战斗机发出语音警告时就知道被导弹锁定了嘛。以我国的战斗机为例:当飞行员听到机载系统发出急促的“嘟嘟…”声,并伴随着“敌搜索…敌搜索…”时表示对方雷达开机;发出“敌跟踪…敌跟踪…”的甜美女性语音提示时,表示自己的战斗机已经被对方锁定。

当提示音转变成急促的“嘟嘟…”声,并伴随着甜美的“导弹逼近…导弹逼近…”语音提示时,表示对方已经发射导弹。

同时,多功能座舱显示器上会显示对方战斗机以及来袭导弹的大致方位,这时候战斗机飞行员就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了,如果是浑身布满传感器的第五代战斗机,那么对方战斗机以及来袭导弹的具体方位、距离、速度等信息都能被详细显示出来。

很早以前战斗机是不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飞行员直至驾机被击中的瞬间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来举两个案例:

第一例、美制U-2高空侦察机,1962年9月9日,我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用两枚苏制“SA-2”型防空导弹击落了正在对我国军事基地实施侦察的湾湾空军U-2高空侦察机,至1967年,我军一共击落该型侦察机5架。

第二例、歼-5战斗机,1958年,我国空军装备的歼-5型战斗机正在沿海上空与湾湾空军的美制F-86战斗机进行空战,突然一架我军歼-5战斗机在未发生交战的情况下被命中并发生爆炸。

事后经当地农民上缴一枚导弹残骸才知道我军战斗机是被美制AIM-9型“响尾蛇”导弹所命中。

下图为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残骸,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防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战斗机被空对空导弹击落的国家,当时的战机上没有导弹预警装置,飞行时无法得知战斗机被导弹锁定的。

不管是被地空导弹击落的U-2高空侦察机还是被空对空导弹击落的歼-5战斗机,它们在被导弹击落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飞行员没有察觉被导弹锁定。

面对导弹威胁越来越迫切的问题,美国人率先发明了机载导弹来袭预警装置,这种装置安装在飞机上以后,当飞机被导弹系统的火控雷达锁定时,就会向飞行员发出“嘟嘟嘟…”的语音急促警告,飞行员就可以做出机动动作来规避锁定。

比如说1974年7月,当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再次发射导弹拦截来犯的U-2高空侦察机时,竟然3发导弹全部脱靶,而且每次只要雷达锁定目标,这个侦察机就会进行右转规避。

经苏联专家研究推测,这是U-2高空侦察机安装了导弹预警装置,后来再次击落该型侦察机以后确实证实了这个推测。

这类导弹预警装置的工作原理说来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利用电子元件能感知火控雷达通过持续针对性的照射特点,来实现导弹预警的。

我们都知道雷达是通过向外界发射电磁波实现探测的,一般的搜索雷达通常十几秒或者几十秒才能完成360度的扫描,比如说我国的306型远程警戒雷达,扫描周期为45秒。

而火控雷达是为导弹进行制导的,需要对目标实施实时探测,所以它必须始终对着目标进行照射,而其它目标它是不管的。

下图为战斗展开状态下的俄制M3型“山毛榉”防空导弹,红色圆圈指示的是安装在发射架上的火控雷达,它在开机以后将引导发射架转动,保持导弹实时指向目标,当导弹发射后,制导依据就是火控雷达对目标的照射电磁波束,所以所谓“锁定”的本质就是雷达波束持续不断的、有针对性的照射。

因此导弹预警装置就利用了这一特征来实现预警,即感应到有周期性的扫描电磁波时,它判定为无来袭导弹;当感应到扫描电磁波是持续性的,即判定为导弹锁定,并立即触发语音提示。

这就是战斗机飞行员能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原因,现代战斗机、直升机、军舰甚至部分民航客机都安装了这类装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能打飞机的导弹并不局限于雷达制导导弹,一些近程防空导弹以及近程空对空导弹的制导方式采用了红外寻制导。

比如说上述例举到的美制AIM-9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当它的红外引导头感应装置捕捉到目标明显的红外特征以后,就会锁定目标并引导导弹实施攻击。

所以战斗机的导弹预警装置除了需要具备感应雷达电磁波以外,还需要拥有感应制导光线的功能。

安装了这类导弹预警装置的战斗机,一旦受到敌方火控雷达照射时或者红外制导光线时就会向飞行员发出警告,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我军战斗机能发出甜美女性语音提示”的原因。

当飞行员听到这些“甜美女性语音”时就需要做出响应的处置操作了,要不然战斗机就会在演习中被判定为“击落”,更可怕的是如果身处环境为实战,当这类声音响起时,那可就真的是有导弹扑过来了。

下图为俄制苏-35重型战斗机导弹预警系统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有这些传感器组成的导弹预警系统型号为SPO-23型“缤纷”电子战系统,由于苏-35重型战斗机无法实现汉化,因此我军装备的该型战斗机在遭到导弹锁定是所发出的甜美提示音为俄语。

锁定:现代空战2与鹰击长空1哪个更好玩啊

鹰击长空:是纯游戏性的 特点画面科幻,操作简单。

现代空战2:虽然是游戏但是模仿所有真实的条件,气动模仿的可以,说白了就是模拟真实战斗机空战,操作相对于一般游戏比较复杂,对电脑CPU内存和显卡要求高,想要游戏画面超真实的话 台式机配置要1万朝上

现代战机一旦被对方战机火控雷达锁定,就意味着死定了吗有何依据

对基本上如此,因为导弹发展的速度要比战机快得多。

现代空战中被导弹锁定的战斗机能逃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首先说下导弹锁定战斗机的问题吧,也顺带着说一下现代空战的体系。

通常一枚导弹锁定战斗机会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由雷达系统确立目标战斗机的方位、告诉、航向、速度等数据诸元。

这是一步典型的军用雷达,可以探测和识别空中信号,当然如果对空雷达装在战斗机上面则是这个样子的:

雷达的作用是发出无线电波并根据回波计算探测到的物体方位、高度、速度、方向等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会传输至导弹内,为导弹提供一个初始航向信息。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导弹还没有锁定所要攻击的目标。

雷达一旦探测完毕目标后,会接通敌我识别系统进行敌我识别,甄选出友方之外的信号。

这时如果是一步老旧的雷达那么还会继续向火控系统提出请求,利用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

上图就是一个典型的火控雷达,这里面有一误区“火控雷达对导弹传输目标信号”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火控雷达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照灯,根据雷达的方位信息对目标进行强烈的很窄束的电磁波照射信号,这个时候目标由于反射雷达波那么在雷达系统上就立刻变得格外的“明亮”起来。

当火控雷达照射后导弹的导引头上接收到火控雷达的编码信息系信号后,导弹会向火控计算机传送已经锁定目标的信号。

同时导弹发射后向着已经“锁定”的那个明亮信号区域进行飞行。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战机被火控雷达持续照射,那么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导弹击中。同时如果战机在做出各种大G力机动后脱离了火控雷达照射范围那么导弹就会失去目标——战机成功逃脱。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就可以发现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一个缺点就是目标要被持续照射。陆基海基的雷达系统还好说,但是用在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发出的雷达波往往要随着战机的不断飞行和姿态变化改变方向,这样就决定了使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战斗机只能攻击起前方的一个锥形区域,并且在发射导弹后至导弹命中目标之前需要将机头随时对准目标战机。

我们比较熟悉的AIM-7麻雀式导弹就是一种典型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同时我们的PL-11(中国版的AIM-7)早期型号也是使用了半主动雷达系统进行引导。

由于成本很低,因此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也被大量装备。由于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在失去火控雷达照射信号的时候无法确定飞行方向,最早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装备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会爆炸自毁掉。后期则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上面装备了陀螺仪驱动的复合制导设备。在导弹接受不到雷达回波的时候继续向目标区域飞行,低进区域后如果寻的器可以找到目标后,继续引导。

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特别有效,目标飞机在发现导弹来袭的时候一定会做大角度机动,这时早就离开了导弹上寻的器的作用范围。

后期对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进行改进,将探测雷达缩小装入导弹内部。

当导弹弹头上装入了这么一个小型的雷达系统后,导弹就升级为了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例如AIM-120。

火控计算机将目标诸元装订入导弹中后,导弹的弹头雷达进行启动对目标进行探测。探测到了后则向火控计算机发送锁定信号,导弹点火发射。一般的来讲导弹在发射后可以依据自身雷达系统进行引导,载机可以立刻转移针对下一个目标进行攻击,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发射后不管”。

由于导弹可以一直指向目标,那么目标很难逃脱导弹的雷达探测范围,因此只要导弹的机动性高于目标的机动性那么目标就很难脱离。

至于红外制导导弹基本上原理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类似,W君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导弹锁定战斗机后有多大的概率能够逃脱。

概率几乎为0。由于战斗机是人驾驶的,因此大部分战斗机可以做出的机动载9G以内。超过了9G人体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上面只有机械和电子元件的导弹可以轻易的做出40G左右的机动。因此战斗机如果和导弹比机动能力的话现在已经落下了几条街了。再说速度,战机目前最高速度为2.3马赫左右,但导弹由于质量远小于战机,又利用火箭发动机推动,因此速度是战机的2-3倍。速度上战机也不占有优势。结合着现代导弹的制导系统,战机在导弹面前就是一个待宰羔羊。所以说目前在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只要导弹发射了,战机基本上就是必死无疑。唯一的能够寄托逃生的机会在于导弹自己的工况条件不利于导弹飞行。

所以电影里那种战斗机躲避导弹的情节在现实的战场里面是不存在的。

锁定敌机的导弹发射后,敌机突然垂直攀升,导弹还能击中敌机吗

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总能看到战斗机飞行员驾驶飞机躲避导弹攻击的紧张情节,而且总能依靠各种复杂的机动动作躲过导弹的打击。但其实,在真正的战争之中,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那是肯定无法逃脱的,现代空战基本上遵循了“发现即摧毁”这一原则。

那为什么战斗机就躲不过导弹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战斗机里有人,有飞行员,而导弹里面没有人。有人就要考虑人的承受能力,即便是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再高超、再训练,他也无法适应超过人体承受极限的机动过载,而导弹却能够肆无忌惮的改变飞行方向,因此战斗机无论如何也没有导弹灵活,一旦被导弹锁定并咬住,基本是跑不掉的。

比如说,世界上机动性最好的战斗机,机动过载也就是9.5-10G左右,比如俄罗斯的苏-35、T-50等装备了三维矢量发动机的战斗机;而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空导弹,机动过载可以超过40G,在空中飞行中,即便是全速状态,也可以瞬间完成掉头等复杂的转向动作,可以说是想打哪里打哪里,战斗机在导弹眼里,就是笨拙的猎物,怎么可能躲得过去。

另外,现代战斗机的火控雷达非常先进,可以及时为导弹提供飞行路线修正指令。比如,第4代半战斗机开始普遍装备的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其搜索方式不是传统的机械式扫描,雷达天线变换搜索的水平、俯仰方向,完全依靠电子扫描波束的角度变化。换言之,雷达可以更加迅捷、快速地发现各个方向的敌机,并且大大提升跟踪和打击的目标数量,只要敌机处于雷达搜索角度之中,就会很快被锁定。

而更加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如歼-20和苏-57等战斗机,甚至都配备了三面式有源相控阵雷达,也就是在战斗机的机头部分,设置3面雷达天线,除了传统的朝向前方的火控雷达外,在机头两侧还有两部雷达副天线,可以有效扩大战斗机的搜索角度范围,堪称是“空中宙斯盾舰”,雷达不用进行机械或者电子的扫描角度变化,就能实现全时段正前方全覆盖,最少可以搜索180゜范围,对敌机的发现和锁定的速度将会更快。

图为苏-35战斗机,因配备三维矢量发动机,因此机动性优越。

另外,像歼-20和F-35这样的先进战斗机,还配备了EOST、EODAS合成孔径系统,红外、光电等传感器遍布机身四周,飞行员只需要带上头盔,转动头部就能瞄准各个方向的目标,实现对敌机的导弹锁定。甚至,战斗机都无需用机头对准敌机来袭方向,侧面迎敌也可以锁定敌机。另外,现代空对空导弹的发射性能也更加优秀,其攻击角度也越来越大。比如,一些导弹甚至能够实现向后发射,战斗机发射导弹后,导弹越过机翼上方,攻击后方的来袭目标,称之为“越肩发射”。

而导弹一旦发射,敌机就几乎不可能逃脱。现代导弹很多都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导弹发射之后,敌机就已经被锁定在导弹弹头雷达之内,由于现代空对空导弹都是近炸引信,因此他只需要接近敌机就可以完成猎杀,导弹一经发射,除非有故障,否则命中概率都非常高。而在一个固定的距离内,命中概率会超过99%,这个距离叫做不可逃逸区,先进空空导弹的不可逃逸区非常大,像我国的PL-15空对空导弹,不可逃逸区为40公里左右,敌机只要看到导弹来袭,基本就跑不掉了。

图为发射干扰箔条的歼-16战斗机。

那么如何躲避来袭的空空导弹呢?办法只有三个,第一个是打开战斗机的加力,迅速爬升高度,等到导弹接近后(没有进入不可逃逸区),迅速俯冲,换取较大的动能和速度,让来袭导弹也提前进行方向调整和速度变化,消耗其燃料,然后掉头就跑,等到导弹燃料降低、动能耗尽,再想办法机动逃脱;第二个是发射干扰箔条,使导弹失去目标;第三个是进行主动电磁干扰,压制导弹的搜索能力,使其丢失目标。

总之,一旦被先进空空导弹锁定,逃脱的难度是很大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很难完成逃脱动作,唯一战胜来袭导弹的方法,恐怕就是赶快弹射跳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