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杀希特勒下载

刺杀希特勒下载(希特勒为何能屡次躲过暗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8-19 17:16:46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希特勒为何能屡次躲过暗杀

我能回答这个问题:那是1940年1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啤酒馆发表讲话。按原定计划,他的讲话将持续2个小时。

但是,希特勒临时决定,提前30分钟离开,据说是因为担心天气不好。而这一临时起意,却让希特勒再次躲过了暗杀。有个叫约翰.格奥尔的杀手,事先潜入希特勒演讲的大厅,在柱子下安置了炸弹,设定的时间就在希特勒结束演讲前20分钟。可因为他提前结束并离开了,所以炸弹虽然按时引爆,并炸死了8个人,但唯独没有炸到希特勒。

各位,希特勒一辈子遇到的暗杀不止两次,但就像上文说的这样,希特勒每次都能安全逃脱。有个美国记者曾特意采访过这些杀手,但据说他们对此事都避而不谈。有人说,这已经说明了问题,说明连这些杀手都很困惑,希特勒怎么这么幸运。难道他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又或者,他真是穿越来的?

著名的720刺杀希特勒事件,到底为何失败

从大方面来看,这场行动之所以失败,其实还是准备不足,计划之中部分成员意志不够坚定,在当时知道刺杀失败之后立刻倒戈,只有一部分成员还在坚持B计划。而此题之中说的一个细节错误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公文包而已。

1944年7月20日,这场代号为“女武神”的暗杀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场暗杀被安排在纳粹的狼穴大本营,核心人物贝克及施道芬贝格想要通过炸药将他炸死,从而发动政变,以组成以贝克为元首的新政权。

按照原定计划,施道芬贝格要在会议开始之后,将装满炸弹的公文包放进会议室内部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全身而退。施道芬贝格手有残疾,为了避免因为公文包显得吃力沉重而被人怀疑,他临时将定时炸弹拿走了一个。

而当天因为大本营会议室的地下室因为动工改建不能使用,所以会议被临时改在一个木质结构的房子之中举行。7月天气炎热,有人将窗户全部打开。这些多多少少影响了炸弹的威力,要知道如果在地下室的话,就算希特勒不被炸死也会被掉下的砖土砸死、闷死。

会议开始之后姗姗来迟的施道芬贝格才走进了会议室,他向希特勒例行问候,并且将这只公文包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在了希特勒桌下,和希特勒只相隔三个位置,只有两米远左右。

施道芬贝格看到时候差不多了,谎称要接个电话,在场没有人对他产生怀疑。他出去之后,参加会议的勃兰特上校觉得碍事,就将这只公文包放在了离自己最近的桌角旁,也是因为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让他成为了希特勒的戴罪羔羊。

施道芬贝格以为计划已经成功了,岂料炸弹爆炸之后,希特勒仅仅是受了皮外伤。当天晚上,贝克和施道芬贝格等人就被逮捕,简单审讯之后就下令直接拉到楼下的院子里面枪毙。施道芬贝格在临刑前大喊神圣的德国万岁,而贝克则要求自尽,因为两次开枪都没死成最后被一枪击毙。

从事件的第二天开始,整个德国都陷入了对这个时间的清算之中。因此案被牵扯的官员和其手下,包括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内一共一万多人被关进了集中营,其中还包括在纳粹史上名噪一时的接元帅和将军。最终能从此事之中脱身的只有寥寥几个人。

如果施陶芬伯格刺杀希特勒成功,那么德国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即便施道芬贝格成功的刺杀了希特勒,德国的未来仍旧扑朔迷离,难有定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刺杀密谋份子能够成功的夺取德国的控制权,当时德国陆军主要都部署在远离国内的前线作战,在国内只有空军、党卫军和后备军这三大力量,而空军在戈林手里,党卫军在希姆莱手里,这两人极有可能在刺杀事件发生后选择联合,而刺杀分子只有国内的后备军和柏林的警察部队可以利用,他们在数量上明显少于空军和党卫军,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密谋份子能否封锁消息迅速的对戈林、希姆莱等主要的空军和党卫军领导人实施抓捕,防止他们迅速的调集军事力量进入柏林。

按照密谋份子的计划,一旦刺杀希特勒成功并成功的夺取了德国政权,随即立刻和西方盟军停战,德军将从西线撤回,同时西方盟国应该停止对德国本土的轰炸。注意和西方盟国的停战并非是无条件的投降,而德国的价码是充当整个欧洲的东方壁垒,阻止苏联的对欧洲赤化,德国军队将继续和东方的苏联作战,守住多瑙河—喀尔巴陌山—维斯瓦河—默默尔一线。密谋份子认为英美会选择和德国找到一起共同对付苏联。

其实政变的成功最主要的就要看德国陆军的态度了,毕竟1944年时德国空军的力量已经非常有限了,而党卫军虽然一直在大力扩充中,但是实力根本无法和国防军相比。新的政权能否诞生就要看前线手握重兵的集团军群司令和东西线总司令部了,不过陆军基本会站在密谋份子那边。西线的总司令克鲁格元帅支持密谋份子,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这个曾经的希特勒亲信已经彻底站到密谋份子一边,这样西线德军的立场就非常明确了。东线德军由于距离本土实在过远,而且一直在从事激烈的战斗,对国内的影响远不如西线德军。这么来看,得到陆军支持的密谋份子还是有很大机会成功的,如果希特勒真的被炸死的话。

如果密谋份子真的刺杀了希特勒并逮捕了其他纳粹主要分子,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的话,那么可以肯定新的政权绝对不会在继续两线的战争了,无论英美盟国是否愿意,德国一定会千方百计的结束和他们的战争,要么和英美结盟一起对付苏联,要么就有条件的选择投降,最终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结束德国人民的痛苦,战争会比实际结束的时间要早。

隆美尔为何支持政变却拒绝刺杀希特勒,死后为何又得到国葬

分解问题回答,其实这问题重复了。

第一,隆美尔没有明确支持政变,这与他职业军人的操守不符。720密谋集团也没有公开告诉他政变详细方案,只是在争取和试探手握B集团军重兵的隆美尔。但是以隆美尔的军事专业眼光,盟军完成诺曼底登陆后,他知道纳粹德国败局已定,再死撑下去,他自己的祖国就一定会被毁灭,至少是满目疮痍,这是隆美尔不愿看到的。

所以隆美尔在此期间,利用希特勒召见他研究军事布署的机会,多次劝谏希特勒在西线有条件停战,与英美媾和,为德国争取一个好的结果。结果遭到希特勒痛斥,告诉他德国一定会战斗到底,隆美尔不但因此失宠,也比较消沉,他内心希望德国能换个理智的领导人,但不会公开支持政变。

第二,纳粹德军的将领都必须起誓效忠元首,隆美尔也不例外,所以为了军人的荣誉,他不会参与直接刺杀最高统帅的行动,普鲁士军官团很注重荣誉。720密谋分子所透露的只是说如果和假设希特勒去世的事情发生,隆美尔可否支持他们,隆美尔的回答是比较含糊的,也说明了他內心的矛盾:“告诉他们,可以指望我”。

实际上以他的才智,应该可以判断出密谋集团要做什么,但是隆美尔采取了不全听、不参与、只等结果的被动方式,他认为这样就不会违背自己的誓言和原则,是鸵鸟战术,也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

(隆美尔葬礼)

第三,暗杀希特勒的“女武神”计划失败后,密谋分子大多被捕并遭到盖世太保的酷刑审讯,被杀者超过7000人,隆美尔参谋长斯派达尔的副官受刑不过,咬出了隆美尔曾经含混的回答,盖世太保火速上报希特勒。

对于自己一手提拔和捧红起来的明星将军,希特勒很为难,如果公开审判和判刑,不但他本人面子上难看,对纳粹德国末期的民心士气也是极大打击;不追究又心恨难平,纳粹党务秘书鲍曼的话让希特勒下决心叫隆美尔去死:知情不报就是背叛。

于是党卫军首先包围了隆美尔的家,因为陆军元帅在诺曼底被盟军飞机炸伤,正在家里疗养。然后希特勒的副官布格道夫将军传达了指示,即隆美尔自杀,元首会宣布陆军元帅因伤重不治身亡,这样大家面子都好看。

陆军元帅选择了服毒,希特勒假惺惺给予了国葬,这就是政治。

1944年史陶芬伯格刺杀希特勒的计划究竟失败在哪,成功概率有多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本来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史陶芬伯格伯爵带着2枚炸弹执行任务。

这种炸弹很有意思,一头是一个盛满酸液的管子,里面有一根铜丝。

起爆的时候,只需要用钳子将管子夹裂,酸液就会逐步将铜丝腐蚀。

10分钟后,铜丝断裂,撞针在弹簧压力下撞击雷管,引爆炸药。

当时每个炸弹为1公斤,2枚炸弹则是2公斤TNT,威力很大。

虽然这种炸弹没有弹片,但依靠冲击波也足以将人杀死。

史陶芬伯格伯爵在7月20日去面见希特勒,汇报具体作战情况。

预计,他距离希特勒最多只有几米。根据惯例,会面会在防空袭的地堡中,四面都是封闭的,这会增加炸弹冲击波的威力。

经过反复测算,

那么,只要炸弹爆炸,希特勒是不可能幸免的。

然而,一系列的意外改变了这一切。

首先是,因为希特勒临时决定见加入一个日程,下午会见意大利独裁者墨索尼里。

这导致史陶芬伯格伯爵的面见,突然被提前。

本来他计划在会面之前,假装去洗手间,从容装备好2枚炸弹。

然而,他突然接到通知,会议被提前30分钟,现在就要去面见希特勒。

史陶芬伯格伯爵吃了一惊,这样他就没有时间提前准备好炸弹了。

无奈之下,他就只能先去开会。

结果他发现,希特勒当时身体不好,觉得地堡内太炎热,就改为去一座四面通风的小木屋开会。

木屋门窗都是打开的,这大大减少了炸弹冲击波的威力,也是史陶芬伯格伯爵无法想到的。

进入会议室后,史陶芬伯格伯爵借口去洗手间,带着公文包进入了厕所。

为了安全起见,炸弹必须用钳子才能起爆。

然而,史陶芬伯格伯爵曾经负过重伤,没有了右手,左手只有三个手指,所以处理的很慢。

当他准备好一个炸弹时,希特勒的副官来敲门,告诉他“元首已经到了,命令您立即过去”。

史陶芬伯格伯爵怕引起怀疑,导致功亏一篑,就放弃了另一枚炸弹。

在史陶芬伯格伯爵看来,一枚1公斤的炸弹已经足够了。

他是久经战争的军人,直到1公斤炸药的威力。

他回到会议室,当时军官们正在激烈讨论战役的部署,谁也没有管他。

史陶芬伯格伯爵将装着炸药的公文包,放到距离希特勒只有几米的木桌下,随后借口接电话,离开会议室溜走了。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切,是史陶芬伯格伯爵不能预计到的。

他走后,海因兹·布兰德上校为了靠近希特勒发表意见,就占据了他的位置。

因觉得那个公文包碍事,上校将公文包放到距离希特勒较远的木桌另一角。

这个木桌是橡木桌,非常坚硬,公文包靠在坚固的底座上,威力减弱很多。

结果,轰的一声,炸弹爆炸。

3名军官和1位速记员因此死,另有3人重伤,但都是靠近炸弹的人。

炸弹爆炸后,先是被橡木桌挡了一下,随后冲击波从窗户和门冲了出去,威力大减。

结果就是,距离炸弹较远的希特勒同其他24名军官,只是负了轻伤。

希特勒的裤子被烧焦,皮肤也有灼伤,一只耳膜破裂导致失聪,仅此而已。

政变完全失败,7月21日史陶芬伯格伯爵被枪决。

死前,史陶芬伯格伯爵高喊:不朽的德意志,万岁!

至于希特勒,他对这次暗杀并不在意。

希特勒自称:是上帝选择了我作为德意志的领袖,所以让我一生逃过了12次暗杀。没有上帝的允许,任何人都杀不死我,更别说这一小撮愚蠢的军官。

德军高层将领后来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不是后来,刺杀希特勒的计划一直都有,只不过1944年7月的那次实施的程度最深,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谋划刺杀希特勒的主要为贵族出身的德国国防军高级军官。

一、咱们可以先看看什么是国防军,什么是党卫军。整体来说,两者都是30-40年代德国的武装力量。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的合法的武装力量,在1871年德国建国时候就存在,国防军将领不都是纳粹党员,是正规的职业军人,有较高的素养。将领很多是传统容克贵族出身,比如,传统的东普鲁士(战后已经被割让给了波兰等国)的贵族家庭就盛产国防军军官。名字里面有冯(von)的都是贵族出身,比如冯.曼施坦因,冯.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的国防军上校)。他们崇尚骑士精神和贵族荣誉感。

冯.施陶芬贝格伯爵。施陶芬贝格家族是德国南部一支天主教的贵族,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员和高级将领。冯·施陶芬贝格伯爵的父亲是符腾堡王国的将军,母亲是普鲁士军队改革家——格耐森瑙元帅家族的女伯爵。

虽然,党卫军整体地位要高于国防军,但是往往受国防军鄙视。党卫军是德国纳粹用来控制德国社会各界的私人武装和工具,类似纳粹党的私人打手团。里面的成员鱼龙混杂,比如他们的头头——希姆莱,出身比较低微,父母都是普通市民,自己当过养鸡场负责人。很多党卫军高层出身都不高,所以加入党卫军成了许多底层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因此,国防军里面的冯(von)们看这些党卫军难免有那种大城市精英看山区文盲和城乡结合部流氓的意思。

电影《刺杀希特勒》剧照,“女武神行动”谋划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国防军贵族军官,多数名字里面都有冯(von)

电影中,立场摇摆不定的警卫营长雷麦尔少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中的雷麦尔虽然是国防军将领,但同时也是一名纳粹信仰者,甚至在战后还不遗余力的传播纳粹遗毒。

虽然国防军里面也有诸多坚定的纳粹党支持者(比如上图雷麦尔少校),但不少高层军官还是认为忠于德意志要远胜于忠于元首本人,所以有了第二点解释。

第二、搞掉希特勒的计划三十年代就有了,甚至闪电进攻前,一些高层就已制定了逮捕希特勒恢复民主国家的计划,并组成秘密抵抗团体。44年7月前,希特勒至少遭到过41次的暗杀。比如,43年东线的 海宁·特雷斯考夫上校,曾经把装着炸弹的白兰地送上了希特勒的专机,结果因为高空极度低温,把炸药冻住了,没成功。

44年女“武神行动”(刺杀希特勒)的原因电影里面也比较客观的还原了,除了与党卫军长期不合以外,一个重要是纳粹的种族屠杀和各种暴行,让这些原本效忠元首的军官对纳粹理念产生了怀疑和抵制,比如施陶芬贝格本人,开始也是希特勒忠实的崇拜者(亲身体验到了希特勒复兴国家,重整军队,开疆破土的威力),后来逐渐转成了怀疑、甚至厌恶(可以参考施陶芬贝格的个人日记)。

到了44年,东线早已经转攻为守,西线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录,虽然老百姓和中下层官兵被洗脑和蒙蔽,但是这些高层已经看得很清楚,德国战败已成定局,投降是迟早的事儿。但是,希特勒的性格重度偏执,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是一定要不惜代价,死战到底的,会让德意志民族与第三帝国共存亡。

所以,在他们看来,只有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新政府与盟军谈判,才可以利益最大化,比如争取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保全德国在1939年以前就据有的主要领土,甚至可以同苏联接着平分波兰,允许德国保留军队,避免外国军队进入德国等。总之,越早与盟军谈判就越能掌握主动权,保留越多的既得利益。

这种投降就是有条件的投降,可以保证德国尽可能多的既得利益和领土完整,而非45年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割地又赔款,还被分区占领。

但是,这个计划缺乏群众基础,而且没能笼络住其他德军高级将领,像隆美尔,古德里安都多多少少听说过这个计划和组织,但只是隔岸观火,没有提供任何实质帮助。柏林城内的反希特勒分子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并未及时解除纳粹高层的权力,武装占领柏林。甚至部分成员在得知希特勒没有被炸死后动摇倒戈,让计划中的政变亦告流产。

随后,希特勒对参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将近5000人被处死。这些曾经的政界、军界高官受尽羞辱,比如故意收走他们的裤带,让这些骄傲的贵族军官在受审过程中全程提着裤子,衣衫狼狈。死刑的实施方法也是耸人听闻:用钢琴弦勒住,挂在屠宰场的钩子上慢慢死去,行刑过程还被拍成了电影。隆美尔为此也被逼自杀。

二战大胆设想,如果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成功,结局会如何

1944年7月20日,德国的密谋分子用炸弹刺杀希特勒,之后调动军队逮捕纳粹上层分子,想组成临时政府去和谈,史称720事件。

因为炸弹只是炸伤了希特勒,密谋分子行动犹豫不决,形势很快逆转,所以到第二天,事变已经失败,密谋分子很快瓦解,希特勒又控制住了权利,继续作战。

后世分析720没炸死希特勒有几个原因:

1.希特勒跑到东普鲁士的狼穴去开会,而不是在柏林,导致720分子仓促准备,没布置好。

2.一共两颗炸弹,就炸了一颗,威力不够。

3.装炸弹的公文包被不知情的人挪了位置,离希特勒有点远。

如果720分子克服了这几个原因,真的把希特勒炸死当场了,就能成功成立临时政府了吗?

答案:难说!

对付纳粹党,可不是干掉希特勒一个人那么简单,至少还有几个党内重要人物,比如:

赫尔曼·戈林,大家知道他是德国空军司令,可是这位也是纳粹重要领导人,曾主管纳粹经济,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希姆莱,掌管党卫军的大人物,别的不说,武装党卫军数量庞大,很多部队装备精良。

戈培尔,纳粹宣传部长,别以为他是磨嘴皮子的这么简单,这位在720中,帮希特勒扳回一分,下文来说。

就上面这几位,其实为了保险起见,应该立即处决,可是720分子甚至做不到把他们立即逮捕,却在忙着抓捕一些次要一些的人物。

720分子的如此疏忽,让事变出了岔子,比如这几位的反水:

雷默

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奥托·恩斯特·雷默少校,在《行动目标希特勒》里由德军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帝国的毁灭》里的“飞过来”菲格莱因)扮演,不知道是剧本问题,还是观众的理解问题,纷纷在感叹,好帅,德国军官楷模之类的。

剧照

真人长相

这位的临阵反水,使得柏林迅速又回到希特勒的掌控之中。当时他去抓戈培尔,结果对方滔滔不绝,居然把他说得晕晕乎乎,动摇了。然后戈培尔——不得不感叹这位被枪指着还这么镇定,给希特勒打了个电话,让雷默少校去接听。

希特勒说,我还活着,你要是还听我的,晋升为上校,去抓密谋分子吧!

雷默就反水了,调转枪口,反而去抓720分子了,戈培尔事后得意洋洋地说,这就是纳粹思想教育出来的下一代!

顺便,雷默后来被希特勒提升为少将,给了个元首警卫旅的旅长职务。看来720的反水使他的纳粹思想更坚定了。二战后,在德国宣扬纳粹思想,上了西德的通缉名单,后来到海外我行我素。也许720事变在他的人生里,才是个意外。

弗洛姆

弗雷德利希·弗洛姆大将,事变时任陆军补充军司令,起初默许参加密谋。但是,闻听希特勒没死,雷默反水之后,他也反水了。立马逮捕施陶芬贝格等人,大概是为了灭口,枪毙了数人。滑稽的是,这样也没保住自己性命,后来也被逮捕,处决。

弗洛姆大将

克卢格

贡特尔·汉斯·冯·克卢格元帅,时任西线德军总司令。表面答应参加密谋行动。不过他得知希特勒没死之后,对密谋分子敷衍一番,立即给希特勒写信,表示效忠元首。

不过希特勒的手段比密谋分子可厉害多了,就这样还是命令莫德尔元帅取代了克卢格的职务,并逼迫对方自杀。

所以,就凭这几位手握兵权,却还来个临阵反水的指挥官,还想掌握大权,这不是开玩笑吗?

如果希特勒真的被干掉,德国原有的上层领导人被一扫而空,再看密谋分子的核心成员,他们的资历和威望能控制德国大局吗?

密谋分子群像

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元帅,1940年时担任陆军元帅,陆军总司令,1941苏德战争开始后被迫退休。3年没执掌兵权了。

路德维希·贝克,大将(荣誉军衔),1935年至1938年间担任德国陆军参谋长,1938年被希特勒耍了套路后辞职,然后退休,没有兵权。

爱德华·瓦格纳,炮兵上将,总军需官,他的职务此时已经不像德国公开备战之前那样是实质上的总参谋长了,没有兵权。

弗里德利希·奥尔布利特,步兵上将,国防军补充局负责人,没有兵权。

艾瑞克·费吉贝尔,通讯兵上将,国防军通讯局长,没有兵权,而且事到临头他发现,无法切断党卫军的通讯系统。

亨宁·冯·特雷斯科,少将,第2集团军参谋长。

爆炸现场

然后才是施陶芬贝格上校,时任德国后备军司令部参谋。

还有几个行政官员,比如欧根·博尔茨,德国符腾堡州原内政部长,非纳粹党员,1933年纳粹党掌权后被迫离职。

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驻伦敦的德国大使馆官员,因为拒绝为纳粹工作,被撤职。

也就是说,除了施陶芬贝格上校这个有战功的残疾军人,其他都是人走茶凉的边缘人士了,所以要靠雷默少校的警卫营来抓捕纳粹高层,控制局面。

当雷默的军队一倒戈,他们就无计可施了。

有些人也许被720分子看作外援,但是作用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大,比如

威廉·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军事谍报局局长,外号“纳粹谍王”。不过1944年2月18日就被希特勒撤职,他的谍报局也与其它间谍机关合并了。原来军事谍报局的特工统一受党卫军指挥,卡纳里斯虽然和720分子有牵连,但是根本无法系统地运用特工进行协助。

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此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虽然他与密谋分子有牵连,西德也喜欢宣传这一点。不过看起来,隆美尔是知情者,但也没有积极调兵参加行动。

而且,隆美尔很快就被他的参谋长施派德尔告发,最终被迫服毒而死。

所以,就算希特勒真的被720分子杀了,恐怕那些手握兵权的党卫军根本不会服从密谋分子的安排,更别说密谋分子大多是国防军系统的,连党卫军的通讯都切断不了,对方可以从容调兵来对付密谋分子。

国防军这边,两个手握兵权的元帅,克卢格阳奉阴违,隆美尔犹豫不决。国防军里也有狂热追随纳粹且手握重兵的,比如莫德尔元帅,舍尔纳元帅这样的。

电影而已

只怕是党卫军的重兵和国防军的很大一部分朝着柏林进攻,将密谋分子全部消灭。

至于盟国方面,估计美国和苏联会明白,密谋分子的临时政府根本控制不住纳粹的战争机器,和他们和谈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在纳粹内乱之时,乘机进攻,加快二战的进程。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如果1944年希特勒被暗杀了,德国还会被盟军占领吗

假如希特勒在1944年的720事件中被暗杀,德国将加速被盟军占领!

希特勒一死,纳粹党及国防军对他个人的效忠宣誓自动失效,戈倍尔及戈林,还有马丁鲍曼等纳粹死硬分子将被清算,盖世太保和党卫队组织将被取缔,以弗洛姆大将,冯.维茨勒本元帅还有冯.贝克将军为首的军方高层将立即组成新政府,并且会被大多数的军政上层人士所承认。

新政府上台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同盟囯媾和,当时英美盟军己于44年6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正向德国本土挺进,而苏军也于同期在白俄罗斯地区发动了代号为巴格拉基昂行动的大规模攻势,一路向维斯瓦河推进,兵锋直逼东普鲁士。

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会对德国新政府的投降声明采取拖延和不置可否的态度,另一方面会加大进攻力度,一路对柏林实施向心攻击,他必须抢在西方盟军前面,进可能地在东欧和中欧地区多抢一些地盘。

而英美法加等西方国家也会由于战时与苏联的一系列同盟条约,无法单独接受德国的投降,但会在西欧地区再一次实施奇怪战争,各路大军将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源源不绝地开进德境,但只会象征性地解除部分德军的武装,而任由大部分德军主力向东开拔,以抵御滚滚西进的赤色大军,同时还会将对德战略轰炸降低到最低程度。

如此一来,苏军的推进速度自然就缓慢了下来,而西方盟军在占领包括柏林和奥地利,捷克在内的德占区之后,会授意德国新政府立即单方面投降,同时英美还会最大程度地劝说斯大林接受现实,而东普鲁士,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地区仍将被视为苏联势力范围,以换取苏联尽快出兵远东,但斯大林绝不会放弃驻军柏林。

欧洲战场将在44年底迎来和平。

电影《刺杀希特勒》的一个隐晦细节:为什么施陶芬伯格上校打电话能获准通过第三岗亭

透过细节看历史

(临时客)

实际上,电影“刺杀希特勒”里的这个细节,是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只不过,在电影里未被明确地演绎出来而已。被隐藏的真实情况是:希特勒的警卫营营长(或者说卫队营长)冯•莫伦道夫上尉也是密谋集团的一分子,这位上尉与施陶芬伯格上校一样,也是一位贵族、同样也是一位伯爵。这个细节,在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是有所描述的。

在动手之前,冯•施陶芬伯格上校已经事先与冯•莫伦道夫上尉达成了默契,在上校驱车逃离“狼穴”的警卫岗亭时,莫伦道夫上尉会尽力予以配合,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上校是不会直接给卫队营长打电话的,这就是为什么上校在通过第二岗亭之时,打的是假电话,谎称获准通过,蒙骗过关。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事后,莫伦道夫上尉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坚称:自己毫不知情,是上校自己打了假电话,自说自话,自己批准自己离开的,就可以避免莫伦道夫暴露身份。但是,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莫伦道夫上尉还是会亲口批准上校离开的,这就是为什么第三岗亭的少尉打电话核实的时候,上尉会亲口予以证实,允许上校离开。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极端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当事的双方知情,且有高度的默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连施陶芬伯格上校的副官都蒙在鼓里?但是,这个第三岗亭少尉的精细举动,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事后,冯•莫伦道夫上尉也暴露了身份,被盖世太保逮捕,当成密谋分子的一员处决了。

是哪个环节出现了失误导致刺杀希特勒七二O事件失败的

这可不是哪个细节的问题,是多个细节凑成了失败的结局。

第一、冯.施陶芬贝格开始并没有抱着必死的心态,舍不得同归于尽。并且,从执行到组织竟然都靠着他一个人,放了炸弹后还要乘飞机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德军大本营(狼穴)赶回柏林指挥政变,全靠一个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未免太过于幼稚和理想主义。

冯.施陶芬贝格伯爵夫妇,施陶芬贝格家族是德国南部一支天主教的贵族,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员和高级将领。

施陶芬贝格本人,开始也是希特勒忠实的崇拜者(亲身体验到了希特勒复兴国家,重整军队,开疆破土的威力),后来目睹纳粹暴行,体会到希特勒想让德意志民族与其同归于尽的意图,逐渐转成了怀疑、甚至厌恶(可以参考施陶芬贝格的个人日记)。

第二、行动仓促,两枚炸弹只装了一枚。执行者施陶芬贝格是个残疾人士,在北非战场上,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只手,另一只手也被炸断两根关键手指。即使意志再顽强,行动不便是必然的,况且紧急安装定时炸弹这种精密活动——要把引信插进炸弹里,然后再用钳子把玻璃管捏碎,让酸液能流到触发引信的金属线上,金属线被酸液腐蚀后,撞针就会弹出来击发雷管;但是,换了其他人又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资质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希特勒。结果,由于时间仓促,加上身有残疾行动不够麻利,原计划使用两枚炸弹只来得及装上一枚。

第三,临时改了会议地点,会议原本在掩体的地下室进行,但是天气太热,就转移到了普通的会议室,会议室的结构是木制棚屋,会议室的窗子都打开着,炸弹的威力被明显削弱。

再有,勃兰特上校嫌公文包太碍事,移动到了桌脚橡木板的一侧,这样希特勒的威胁又少了一分。还有希特勒当时正在看军事地图,他的视力不好,所以身子往前的倾斜度很大,看上去上半身几乎趴在了桌子,保持这样的姿势的话,如果炸弹在桌子底下爆炸,无疑,厚实的橡木桌反倒起了盾牌的作用。结果,会议室敞开的窗门和厚厚的桌子大大减小了炸弹引起的冲击波,希特勒最终只受了轻伤。

第四、这个计划缺乏群众基础,单纯是国防军军官内部的组织策划的谋杀与政变,纳粹却是一个广泛群众基础的专政;同时,也没能笼络住其他德军高级将领,像隆美尔,古德里安都多多少少听说过这个计划和组织,但只是隔岸观火,没有提供任何实质帮助。

第五、柏林城内的反希特勒分子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并未及时解除纳粹高层的权力,武装占领柏林。甚至部分成员在得知希特勒没有被炸死后动摇倒戈,让计划中的政变亦告流产。

事实上,即使暗杀没成功,也需要按照希特勒被炸死的计划行事,立即占领广播电台、解除纳粹党卫队的武装,控制柏林,暂时切断柏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立即派遣得力将领下去掌控外地军队——而不是一堆人窝在办公室里议论纷纷、打探风向、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发动政变,用几个小时等待着是否被炸死的确切消息,然后才采取行动。

第六,一个小人物的关键作用。就是下图的负责柏林防务的奥托·恩斯特·雷默少校。

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塑造了一个帅帅的,立场摇摆不定的警卫营长雷默少校,虽然镜头不多,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的雷默可没有那么中立,恩斯特·雷默少校作为一名国防军将领,但同时也是一名纳粹信仰者,甚至在战后还不遗余力的传播纳粹遗毒。这样的铁杆纳粹,掌控着柏林的兵力调遣。。。。。

这些暗杀成员的理想十分丰满: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新政府与盟军谈判,让利益最大化,比如争取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保全德国在1939年以前就据有的主要领土,甚至可以同苏联接着平分波兰,允许德国保留军队,避免外国军队进入德国等。总之,越早与盟军谈判就越能掌握主动权,保留越多的既得利益。这种投降就是有条件的投降,可以保证德国尽可能多的既得利益和领土完整,而非45年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割地又赔款,还被分区占领。

然而,行动与谋划却相对单薄,结局是残酷的。随后,希特勒对参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将近5000人被处死。这些曾经的政界、军界高官受尽羞辱,比如故意收走他们的裤带,让这些骄傲的贵族军官在受审过程中全程提着裤子,衣衫狼狈。死刑的实施方法也是耸人听闻:用钢琴弦勒住,挂在屠宰场的钩子上慢慢死去,行刑过程还被拍成了电影。隆美尔为此也被逼自杀。

另外,作者本人也有个困扰许久的问题,7月20日前后,正是北半球的高温时节,以本人的亲身体验讲,即便是德国汉堡那种大风凉爽的城市,搁到现在,大夏天中午,穿着笔挺毛料制服,里三层外三层的背心衬衣,加上长筒军靴那也得分分钟中暑。但数个版本的电影和当时照片都表明,德军就是在三伏天穿毛料制服+加长筒靴,难道全球变暖这么明显,70多年前真的如此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