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音字典

广东话(粤语)的发源地是在广东哪里呢?橘字粤语读音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9-09 12:31:49 浏览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广东话(粤语)的发源地是在广东哪里呢

揭穿封开是广信治所的伪说

一、广信”文化:关于家乡历史的建构

近几十年来,很多地方都竞相争夺一些地域标签与文化符号,不仅争夺历史名人的祖籍、出生地、活动地、坟墓所在地,典型的例子如曹操、李白、杨贵妃、袁崇焕、刘三姐等;也有不少抢夺与恢复古地名、地标的情况,如襄阳、赤壁、华容道等。这些争议可能或多或少与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乡土认同情结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能为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并通过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途径推动地方经济等。因此,争夺这些文化符号将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政治资本与社会效应等,其背后实质上是地方经济、政治等多种利益的博弈。

“广信”之源聚讼不已

近几十年来,两广地方政府与学界围绕着“广信”这一文化符号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广信”的历史依据是它曾是两汉时期交阯刺史部(后为交州)以及汉魏六朝时期苍梧郡的治所,因它在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核心地位,故被誉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首府”等。出于此,“广信”可谓是一个相当优质的“地域标签”与“文化符号”,谁拥有它,谁就有充足的文化自信。

但学界对苍梧郡广信县治所故址聚讼不已,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广西梧州说”与“广东封开说”,还有人为调和二说而提出折衷的见解。

我们首先看看历代史籍传统的说法——“广西梧州说”。“广信”之得名,当因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岭南地区“广布恩信”。根据《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地理典籍资料,皆认为汉代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区,后代众多学者均对此无异议。

然而1947年,罗香林先生率先提出“广东封川说”,认为“现在广东的封川,就是汉代苍梧郡治的广信”。1952年广东政区进行调整,封川县与开建县合并为封开县,“封川说”自然也就成为“封开说”。自1980年代以来,“广东封开说”得到进一步阐发,以广东学者陈乃良先生与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为首,组织多位学者考察与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明确提出“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岭南文化古都”的观点,得到多家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及不少学术论著的采纳。

但两广也有不少学者的质疑“广东封开说”这一观点,广西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专家学者们纷纷通过检讨史料、证以实物,再次肯定了“广西梧州说”。平心而论,罗香林先生提出的观点并不准确,但也没有完全错(靠点边),因为汉代苍梧郡广信县境确实包括今天封开县部分地域,但这不等于封川县是汉广信县治所。根本原因是由于汉唐间苍梧郡政区变动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后世不同学者又撷取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才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局。

以严肃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

根据笔者的考证研究,认为前面两种说法都有待补充,后世争论苍梧郡广信县治实根源于隋朝时期。两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广信县一直为苍梧郡治所。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分广州地置成州,辖苍梧、梁信二郡,并析苍梧郡东部置梁信郡、析广信县东部地置梁信县,梁信县为梁信郡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隋朝立即着手调整陈朝故地的州郡县,十年成州改为封州,治梁信县,苍梧郡广信县改名为苍梧县,属静州;开皇十八年(598)封州州治梁信县改为封川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为郡,改封州为苍梧郡,苍梧县复来属。隋大业三年至隋末(618)苍梧郡治在封川县(今广东封开县)。至唐初复置梧州时,苍梧县又成为治所,一直沿袭至今。

但因为封川县(今封开县)曾在隋大业三年至隋末一度短暂地作为苍梧郡治,才导致后世史籍记载混淆不清。后来不少学者不察,浑水摸鱼,并以此逻辑延伸开来,将这一时期苍梧郡治在今封开的短暂历史无限向前推进,进而认为今封开县就是古广信县,作为苍梧郡治及两汉交阯刺史部治,并寻找各种直接或间接有利于这一观点的考古与文献证据予以“证实”,在地方政府、媒体及学术界的合力鼓动下,所以封开才出现所谓“岭南文化古都”、“广府首府”等伪誉。名不副实!

(作者:江田祥,汉族,江西贵溪市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历史一直记载广信县就是现在的梧州市区:

一、《水经注》记载离水关:“漓水南至广信入郁水”。明确指出漓水在广信交汇郁水,郁水就是西江,现在上游还保留郁江的叫法!

二、《前汉书》亦云: “有漓水南至广信”。漓水就是漓江,下段现在叫桂江!

三、《旧汉书.地理志》记载:“苍梧,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治,隋立苍梧县”。清楚记载广信在隋朝改名苍梧县。

四、《元和郡县图志•梧州》:“苍梧县,本汉苍梧郡广信县,自汉至陈不改,隋开皇十年罢郡,于此立苍梧县。”清楚记载广信县在隋朝改名苍梧。

五、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梧州府广信”条目中也记载:“城邑考,(广信)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

六、唐朝章华太子李贤注释的《后汉书•陈元传》说:“陈元,字长孙,苍梧广信人也,广信故城在今梧州苍梧县。”清楚记载广信的县城所在地。

七、唐代杜佑,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在名著《通典》第一百八十四卷 州郡第十四章中说:“梧州,…苍梧县,汉广信县城即此也。”清楚记载了广信的县城也就是衙门的所在地。

八、北宋人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云:苍梧县(旧二乡,今六乡)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州治也,隋立苍梧县于此置郡,白鹤观在州西隔江坛侧!”明确指出广信县就是现在(北宋)梧州府治所,白鹤观在州府西边隔江相望,请问封开的白鹤观在哪?有吗?

九、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梧州》:“梁析广信置梁信县,隋更曰封川”……书中又云:“广信与梁信,则二者之名固不容以相乱也”。清楚记载封川的来历,是南梁时期从广信县分出一块地设置梁信县,隋朝改叫封川,而不是说广信县就是梁信县;更没有说广信县改叫封川。书中还特别强调千万别把广信与梁信搞乱了!

十、《广西郡县志》云:“梁析广信置梁信县,隋更曰封川,仍徙治于此。仍更广信曰苍梧县”。沿用南宋的权威记载!

十一、《广东通志》载:“谨案,封川本广信地。(注:是广信地,而非广信治;“治”和“地”(或“治地”)意思大不相同)。

十二、《广东通志•沿革》:“今封川即广信县之东境”。(是东境,不是治所)

十三、《苍梧县志》:“广信故城在今府治东,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二面皆临江。”明确指出广信故城在白云山脚,东北跨山,西南二面皆临江,即处在漓水与西江交汇处。请问封开的东北只是贺江,跨什么山?有吗?

十四、苍梧王城的所在地。清同治《苍梧县志》记载:“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北山),傍桂水(今桂江),大江(今西江)绕其前。”

十五、梧州留存士燮故居遗址。士燮字威彦,交趾太守。苍梧县京南镇有士燮故居遗址,在附近桂江山崖上留下有“汉士威彦先生故里”石刻,还有尚书庙(大人庙)和尚书学堂遗址。

十六、秦汉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梧州市东北郊的云盖山、螺山、龙船冲,桂江西岸的莲花山、富民坊、大塘和西江南岸的塘源、旺步、高旺一带存在一个庞大的古墓群,几乎包围了整个梧州城。该古墓群以西汉至南朝的墓葬为主,光是西汉墓就有80多座,东汉墓更有200多座;其中,旺步、鹤头山等大墓出土了铜器、珍珠、琥珀、玛瑙以及金银饰品,如梧州出土有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铜仓、汉代羽人铜灯,二级文物战国大铜鼎,西汉陶窑遗址,等等。广信县的名称只存在在于汉朝至隋朝,反观封开县城,连一件汉朝的文物都没有,仅是大江边的一渔村耳,观其县城,仅一个镇大小而已,可见汉朝时期哪个才是繁华地?广信的县治会设在哪里?一目了然。

橘字粤语读音

【橘】和【桔】在粤语的发音不一样。

1、【橘】,根据《广州音字典》,粤语发音为【gwat1】。

2、【桔】,根据《广州音字典》,粤语发音为【gāt】。

3、粤语共有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九声六调即九种发声,六种声调。简单理解:首先一种声调对应一种发声,六种声调对应六种发声,剩下三种发声就是入声。

历史上,白话是两广人的通用语言,现在为什么把白话说成是粤语了

我是广东人,首先说明一点是我们广东广府人一般自己讲所谓的粤语就是叫白话,外省人才把广东话叫粤语。还有并不是说广西的白话广东人听不懂,很多是听得懂的,历史上广西的一部分也曾属于湛江,例如南宁白话和湛江白话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其他一些地方的土白话认真听也是很容易听懂的。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其实广东和广西本身讲白话的族群就都是广府人,都是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从中原一带迁徙过来的,所以多多少少语音语调会有一定的差异和不同但是都是不难懂的。

会说广东话的各位高手请来说关于广东话的音调一些问题

我唔系广东人,班门弄斧回答下。国际音标标调系统为五度标记法,为赵元任首创。把声调分成五个等级,由低至高用12345表示,正如简谱一般。普通话四声即为:55,35,214,51。广东话1至6声(以广府为正):55,35,33,11,13,22。三个入声5,3,2。正因九声六调,字典仅标1至6,识别入声须靠塞音韵尾。香港人惯发懒音,声调混同较普遍,此方面有不少论文,自己搜索便可知。

广东话的“宏”是读“云”音还是“横”音为什么有些人读成“横”音

“宏”粤语标准发音既不是“云”,也不是“横”。

“宏”: 粤语拼音~weng⁴,与“泓”同音。

“云”: 粵语拼音~wen⁴,与“匀”同音。

“横”: 粵语拼音~wang⁴,拼读方法:“华⁴罂⁴”~“wa⁴ang⁴”。

将“宏”念作“云”是典型的懒音,而念作“横”则更离谱~不知是哪儿的乡音,两者皆需纠正!

以上资料摘自《广州音字典》-(修订版)~2007年9月第3版。

佛山的粤语和广州的粤语有什么区别吗

两地的粤语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广州的粤语比较纯正,而佛山就有很多口音,不同地区都不同,有些连说法都有差别。比如顺德话,他们会把“翻屋企”读成“翻归”,“思念”读成“书念”,“咩事”变成“咩树”,“自己”变成“续机”。以前好多顺德人都有去香港,所以其实香港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是顺德乡亲,tvb有些剧集剧情需要,演员都会学讲顺德话。顺德话听起来是挺逗的。而南海、三水、高明都有他们的口音,有些是变调了,有些老人家讲得非常纯正,我也听不是太懂诶!佛山禅城这边就比较倾向广州音了。

其实很多佛山90后已经不是很会说家乡话了,因为大家从小都是看TVB长大,讲的粤语都偏向港式了。然后现在的10后,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孩子不会说粤语啦,因为一旦上了幼儿园,全部都是普通话教学了。

白话起源于梧州还是广州

有说梧州,有说广州的。据我认识了解,明清之前重在梧州,之后重在广州。说源头,其实不止一处,两处都是。两处已容纳交汇,很难分清了。可以说互为源头,互相影响。

说起白话,现人多叫粤语,应产生岭南的古广信地区,古广信的苍梧之野。这不单单指今梧州的苍梧地,古苍梧范围是很大的,今广西的梧州市,贺州市,玉林贵港等,广东的肇庆,云浮,茂名等地一些地方都属苍梧之地。这一带都以讲白讲为主。现在的梧州活与广州话最接近相似。梧州广州一直有水路相通,是互为影响的。要是真正考源,说先源出于苍梧梧州是更合理的。追根溯源,龙母文化的根也在梧州,白话的根也是梧州。

佞字在广州音字典里怎么读

"ning5,拧"《广州音字典》是200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饶秉才。《广州音字典》(普通话对照修订版)收录各字、均注明普通话的读音、意义和用法,以及广州方言的读音、特殊的意义和用法,有关普通话的注音、释义,以1971年修订重排本的《新华字典》为主要依据,加以适当的修订和补充。

广州音字典粤语发音

例如:“胎”字,《粤审》显示只有一个toi1音,实际上,粤语使用者读“车胎”、“轮胎”等词汇时,都是读taai1音,因为这时的“胎”字是给英语词汇tyre做音译,已经约定俗成使用taai1音很多年,然而《粤审》并没有收录这个读音。

建议使用《粤语审音配词字库》,搭配《粤语词典 - 开放词典网》来学习字音。

相关信息:

关于粤语的起源,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国的楚语等说法,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粤语是南方方言里面保留中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其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广韵》高度吻合。

清代学者陈澧认为广州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韵》,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粤语是唐代国语。

广州音字典籺,读音

籺,拼音:hé。注音:ㄏㄜˊ。粤语:hat6,茂名话:e6(同电子邮箱地址@读音)。

部首:米。笔画:9。统一码:U+7C7A。五笔:OTNN。仓颉:FDON。郑码:UFMY。四角:98917。笔顺:丶ノ一丨ノ丶ノ一フ  。

基本字义:1. 米麦的碎屑,多用指粗食:“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2. 泛指稻、麦等的籽粒 。

康熙字典:【未集上】【米部】 籺

《广韵》胡结切《集韵》奚结切,𠀤音缬。屑米细者曰籺。

又《类篇》恨竭切。米粉。

又《类篇》下扢切。坚麦也。一曰俗谓粗屑为籺。 

扩展资料:

籺,是一种传统特色食品,用糯米(麦粒或其它粗粮)主料加辅料制作而成。

相传,从前南越地区的先民用杂粮做成“籺”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后演变成日常食品。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

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籺)”了。

籺有糯米籺,田艾籺、粉皮籺、寿桃籺、簸箕籺、煮汤籺、菜包籺、水籺、粽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粽、糯米糍、发籺等等各种制法。流行于岭南地区(广州,化州,湛江,吴川,廉江,茂名,北海,浦北等地),美味可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籺 (汉字)

百度百科-籺 (传统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