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chment

parchment(马卡龙夹心怎么做)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1-31 11:11:59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马卡龙夹心怎么做

你好,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马卡龙,又称作玛卡龙、法式小圆饼,是一种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制作,并夹有水果酱或奶油的法式甜点。口感丰富,外脆内柔,外观五彩缤纷,精致小巧。

相传,早期一些素食修女,制作出用鸡蛋清和杏仁粉烘制的蛋白杏仁饼代替荤食,这便是马卡龙的雏形。如今马卡龙的英文Macaron就源于意大利语Maccarone(精致的面团)。

法国大革命期间,天主教受到革命党人打压,神职人员境况不佳。修女们为了生计,偷偷贩卖她们的蛋白杏仁饼,渐渐把蛋白杏仁饼传到了法国。

马卡龙层次感分明,外酥内软。咬一口,首先尝到的是很薄但酥脆的外壳,接着是又软又绵密的内层。和奶油的质感不同,杏仁饼的韧劲将馅料撑起,又给软腻的馅料增加了嚼劲。

一枚完美的马卡龙,表面光滑,无坑疤,在灯光照射下泛着淡淡光泽,饼身下缘还会出现一圈漂亮的蕾丝裙边。由于不同装饰材料,如抹茶粉、水果粉的加入,使得马卡龙呈现出缤纷的颜色。

制作饼身大概需要75克白砂糖以及90克的糖粉,而在制作内馅过程中还添加60克左右的白砂糖进去,因此许多人认为马卡龙口感过甜。

马卡龙之所以日趋流行、招人喜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五彩缤纷,十分漂亮的外观。但这些漂亮的外观其实都是食用色素的功劳。也有人尝试把各种天然粉末加到面糊中去,比如抹茶粉、巧克力粉等等。

制作方法:

1、准备材料。

2、65克杏仁粉和65克糖粉混合过筛制成杏仁TPT。

3、然后再放50克糖粉,再过遍筛。

4、蛋白加细砂糖打至硬性发。

5、加两滴红色素,搅拌均匀.

6、加入杏仁糖粉用刮刀翻拌。

7、装入裱花器或裱花袋中,裱花袋前端剪个小口儿。

8、挤好的小饼要晾出硬壳,大约晾6-7个小时。

9、烤箱在160-165度下预热,160度中层烤15分钟。晾凉后可以加任意馅儿料。

10、虽然有小裙边儿,但是都是往四周扩散。

(说明:杏仁TPT是指杏仁粉与糖粉1:1混合,TPT是法文tant pur tant的缩写。 )

食用方法

由于马卡龙过甜的口感,食用时配一杯茶或是一杯黑咖啡,花较长的时间,小口细细品味。

制作方法:

1、准备材料。

2、65克杏仁粉和65克糖粉混合过筛制成杏仁TPT。

3、然后再放50克糖粉,再过遍筛。

4、蛋白加细砂糖打至硬性发。

5、加两滴红色素,搅拌均匀.

6、加入杏仁糖粉用刮刀翻拌。

7、装入裱花器或裱花袋中,裱花袋前端剪个小口儿。

8、挤好的小饼要晾出硬壳,大约晾6-7个小时。

9、烤箱在160-165度下预热,160度中层烤15分钟。晾凉后可以加任意馅儿料。

10、虽然有小裙边儿,但是都是往四周扩散。

(说明:杏仁TPT是指杏仁粉与糖粉1:1混合,TPT是法文tant pur tant的缩写。 )

食用方法

由于马卡龙过甜的口感,食用时配一杯茶或是一杯黑咖啡,花较长的时间,小口细细品味。

虚构的古希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辨伪(转载)

无文化,古希腊除了是个地名、什么都不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所谓历史大多都是后世好事者编造的故事”;“文艺复兴?一个死了上千年的传统,怎可能说复兴就得以复兴”?为了求证,笔者带着团团疑惑,在涉猎西方历史文献及相关史学著作时留意于此,结果发现,林明先生所见非常准确。于是笔者对西方虚构“古典历史”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以期系统揭露西方“古典历史”的虚伪性。
“古希腊”没有独立的文献载体,不可能有所谓“古希腊”手稿传世
早期独立的古文明都有独特的文献载体,如:中华文明(甲骨文、金文、简帛)、古印度文明(贝叶)、古埃及文明(莎草纸)、古巴比伦文明(泥板)等。而所谓的“古希腊”则没有独立的文献载体。
曾于1909-1931年间担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图书馆首席馆员的弗雷德里克·乔治·凯尼恩(1863-1952)在《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主张,自公元前六世纪以降,在希腊土地上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纸草。他的根据是希罗多德《历史》中的一段话。
凯尼恩所指希罗多德那段话为:“伊奥尼亚人从古时便把纸草称为皮子,因为在先前由于缺乏纸草,他们是使用山羊和绵羊的皮子的。而甚至到今天,还有许多外国人是在这样的皮子上写字的。”
然而,被西方人尊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唯一“传世”著作《历史》原来是一部伪书。(说见本书第3章第2节考述)
凯尼恩在《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还列举了许多莎草纸古典文献的例子,然而凯尼恩本人就是最早伪造“古典纸草文献”的嫌疑人,其所述内容不足为信。(参见本书第1章相关内容)
西方“古典时期”,可能作为文献载体的两种材质,一种是埃及出产的“莎草纸”,另一种是所谓的“羊皮纸”。“莎草纸”在欧洲的绝大多数气候条件下难以保存。在古希腊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不到几十年就会发霉、粘连,不可能有片纸流传下来。在埃及,所谓“古代莎草书卷”只限于墓葬中发现的残卷。
而“羊皮纸”出现的时间只能是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
况且,羊皮纸成本高,抄写一部《新约圣经》大约需要三百张羊皮。《新约圣经》翻译成中文约为22万5千字,而《旧约圣经》翻译成中文为70万5千余字,是《新约圣经》字数的三倍多,《新约圣经》用三百张羊皮的话,《旧约圣经》就需要九百张羊皮,新旧约合计则需要一千两百张以上的羊皮。用羊皮纸大量保存文献,就是大国皇家也未必有那个财力,何况小小城邦。
实际上,“羊皮纸”不是“纸”、“莎草纸”也只是“草”
“羊皮(parchment)和犊皮(vellum)是西方国家较长使用的书写材料。Parchment这个词系指用羊皮做成的书写材料,译成「羊皮纸」是不恰当的,因为不是纸,可否译成「羊皮片」。英文中的parchment,法文作parchemin,均指羊皮板写成的文件,导源于Pergamum,本是小亚细亚米西(Mysia)的古代城市名。……羊皮板后来成为欧洲主要书写材料之一,甚至文艺复兴后印刷术西传时还用以印刷书籍。我们在西方大图书馆里仍可以看到甚至16世纪至17世纪时的「羊皮板」写本。……
与「羊皮板」一起在西方广泛使用的还有「莎草片」(papyrus),将这个西方词译成「莎草纸」同样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也不是纸。”
从加工流程来看,“莎草片”没有任何蒸馏、化合的过程,只是简单的进行整形处理,还是“草”本来的形态。
“纸莎草纸的传统制法是:首先剥去纸莎草的绿色外皮,留下髓部,并割成薄片,放入水中浸泡几天,捞出后用木槌敲打,压去水分,重复多次,把薄片两端切齐,一条条横向并排铺开,然后在上面纵向排开,并用石块压紧,挤出糖质猫液,使草片相互猫结起来。晾干以后,用象牙或者贝壳磨平草片的表面,就成了纸莎草纸。”
埃及的这种“莎草片”实际上并不稀奇,在欧洲人没有来到美洲前的几百年间,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用树皮作成薄片,用以书写文字画,叫huun或amatl。其方法是将树皮剥下后,除去有色外表皮,将其内皮撕成一英寸宽的长条,放在锅内加草木灰煮沸。再在平板上纵横交错地叠起,用槌打在一起成为薄片,干燥以后以石磨光。现在墨西哥的奥托米印第安人(Otomi Indians)还用此法作树皮片,作书写材料。
太平洋各岛屿如夏威夷、斐济、日本北海道、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广阔地区的土著居民,也用树皮借锤毡法打制成薄片,通称为tapa。夏威夷人称kapa,意思是捶打。印第安人的huun或amatl,或太平洋岛屿土著人的tapa或kapa,在制造方法及取材上大同小异,可统称之为“树皮毡”。
美国造纸专家的鉴定
“美国造纸专家兼纸史家亨特到现场考察了莎草片、huun及tapa的制造方法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这三者在技术上是属于同一范畴,虽然均可作书写材料,但没有一个可谓之为真正的纸。”
中国造纸专家潘吉星对“莎草片”的体验
“1981年笔者旅居弗吉尼州时,曾得到一枚用传统方法制成的莎草片,表面不平滑,需涂一层白粉后才能在上面画彩色画。”
这种“莎草片”质地薄脆易碎,稍微折叠就会破损,甚至难以承受陆路运输的颠簸。
“纸草片”和“羊皮板”用什么“笔、墨”写画?
“黑墨水用碳的沉积物制造,例如从油灯头或锅底上刮下来的烟灰,用木炭和烧过的骨头研磨成精细的碳粉。无论用什么东西制成碳,都要混合一种阿拉伯胶之类的黏合剂,即一种阿拉伯树的水溶性树液。把这种混合物晒干,制成小块。在准备写字的时候,就用湿润的笔在墨水块上刷一刷。文士们也常使用红墨水,那是铁的氧化物、红赭石或者其他土壤中的矿物质制作的。”
“最早用来在纸莎草纸上写字的笔更像是小号油画刷,用生长在沼泽中的灯心草或小植物制成。这些笔的长度不同,通常在15到45厘米之间(6到15英寸)。文士们把笔的一端嚼松,露出其中细小的纤维,将其制成纤维的刷子。……新约时代,人们用芦苇削成尖头的管状笔。”
我们知道,任何植物材料都会碳化。无论在何种植物材料上施以何种颜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几十年间逐渐褪色、劣化、解体、澌灭,何况是一种“质地薄脆易碎,稍微折叠就会破损”的材料。无论是埃及的“莎草片”,还是印第安人的huun以及太平洋诸岛土著民族的tapa,在其上涂以何种植物或矿物的墨汁或颜料,在自然的条件下,都不可能长期保存。中国纸“纸寿千年”人们可以理解,而西方的“千年纸草”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莎草片”开始出现大约在拿破仑攻略埃及的八十年之后、即相当于蒙森晚年时代;在此之前,整个西方学术界并不知道有莎草片的存在。例如伏尔泰或吉本的著作中都没有莎草纸的踪影。在此之前,说到“纸”就是“中国纸”、以及将“羊皮片”混同为“纸”的概念,称之为“羊皮卷”。
无论是1793年“纸草文献”现身赫库兰尼姆,还是古罗马时涉及“莎草纸”制作方法的文献普林尼《自然史》等,都是后世所伪造。曾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图书馆首席馆员的弗雷德里克·乔治·凯尼恩(1863-1952)是最早涉嫌制造“伪莎草纸文献”的西方学者之一。
当代美国科技史权威乔治•萨顿认为古希腊人的文字载体为石刻。
“如果文字只能刻在石头上(很明显,在希腊这种情况持续了数个世纪),它的范围就只能局限于记录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学作品太长,难以刻在石头或金属上。”
然而,人们只见过大量的古希腊“石刻摹本”,没有见过“石刻原物”,而那些大量的“石刻摹本”是在18世纪前后被炮制出来的。(参见本书第3章第6节相关内容)
“古希腊”本无文字
“古希腊”本无文字,从商业民族腓尼基那里借来了“字母”,据为己有、形成“希腊拼音”,而腓尼基字母则来源于古叙利亚及古埃及。与其说是“希腊字母”,毋宁说是“闪米特字母”。
“尽管学者们尝试过,他们还是无法忽略以下事实,即希腊字母看起来像闪米特字母,发音也非常相似,大多数还有相应的名称。如:alpha/﹥alep(牛);bēta/bêt(房屋),等等。这些字母在晚期迦南语中有明显的意义,而在希腊语中则没有意义。”
后世所见“古希腊语”,是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标准希腊语”
「标准希腊语」,也叫「共通语」,是一种所谓“希腊化时代”的人造语言,流行于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为中心的亚、非地区。
“古希腊共通语是后亚历山大时代希腊科学和学术所使用的语言,其时的科学和学术中心已不是雅典,而是尼罗河畔的亚历山大城。”

盐焗鸡脚的做法是怎样的

我来回答。

你好,我本人就非常爱吃盐焗鸡爪,那样咸鲜香的味道真的是超级好。金黄的颜色,还有国民美食的代表鸡爪加持,简直好吃到爆。所以我就自己琢磨了一下盐焗鸡爪的家庭做法,做出来的效果一点也不比外面店里卖的逊色,你可以试一下。

第一步:处理鸡爪。

自己家吃其实没必要去调盐焗鸡粉,直接从网上买就可以了。一般都用海天的,当然还有别的牌子,你自己选择就行了。

鸡爪首先买那种短的,比较容易腌制。买回来之后先把鸡指甲剪掉,然后从中间劈开。这样更容易腌入味。

鸡爪再腌制一下,然后控干水分就开始撒盐焗鸡粉了。多撒一点均匀的抓匀后就可以放到冰箱里冷藏腌制一天时间。如果赶着吃半天也可以,但是再短就入不了味了。

第二步:盐焗鸡爪。

去香料店买三个黄栀子回来。然后煮开一锅水,这个黄栀子会让水一下就变成鲜艳的黄色。

然后再倒进去盐焗鸡粉,一定要咸,否则做出来的盐焗鸡爪没有那么好吃的。

烧开之后就可以腌好的鸡爪放进去,大火烧开5分钟上色,转中火5分钟煮熟,然后再焖个10分钟就可以捞出来了。

让它自己放凉或者直接用电风扇吹凉,就可以抓着啃了。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

纸是用什么造的

感谢邀请。

纸是用什么造的——答案既简单又复杂。反正也是说一回,咱们就往复杂里说吧。

纸,《中国大百科》的定义是——“具有书写、印刷、包装、生活等广泛用途的薄页状材料”——这是从用途上界定的。

纸的英语叫“paper”,《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纸是“纤维素纤维的悬浮液在钢丝筛网上形成相互缠结或黏结的一层薄片。”哈哈😄,你不能说他错,这讲的是纸怎么生产出来的,而且是现代的造纸。

不过,《不列颠百科全书》接着很郑重地说,“造纸在中国可追溯到约公元105年。751和793年,纸先后传入中亚和巴格达。”公元105年,这指的是蔡伦造纸。 (蔡伦)

蔡伦,生年不详,121年故去,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古今中外一致认可的造纸术革新家和发明家。

蔡伦在汉和帝(89-105)时任中常侍,后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其监制的器械精致坚固,为后世所效法。

蔡伦总结以往用麻质纤维造纸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纸,扩大原料来源,提高质量,以代替通行的竹简和缣帛。105年,汉和帝下令推广,时称“蔡侯纸”。

114年,蔡伦封龙亭侯。汉安帝在位的121年,蔡伦以诬陷安帝祖母之罪被迫服毒自尽。

今湖南耒阳有蔡伦宅,传为当年造纸处。《后汉书》有《蔡伦传》。

既然蔡伦是在总结前人造纸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就是说,在他以前,造纸技术已经七七八八了。

1957年,在陕西灞桥汉墓内,发现了西汉早期纸张,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就是说,至少在蔡伦之前200多年,以植物纤维造纸,在中国就已经存在了。

当然,可能不如蔡伦革新后的更好。但他实际上,是沾了汉和帝为其“做广告”的光。

秦汉时期,已经有了“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纸,从丝氏声。就是把丝絮用水泡过后,以木槌击打,使之成为片状,晾干。

这是比蔡伦更早的纸,已经代替了竹简和缣帛。缣帛,是纯粹的丝织物。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蔡伦造纸,在水里泡、用木槌打这个工艺和以前差不多,只是原材料上,使用了竹质木皮麻头敝布渔网等等。当然,纸的成本会大大下降,同时,产量能大大提升。而且,这个过程,早他200多年就已经开始了。 (莎草纸书)

蔡伦造纸650年之后,这个技术传到了中亚。 那这之前,国外就无“纸”可用吗?也不是。

英语的纸,叫paper 。这个词,来源于古埃及的莎草。莎草,是植物中莎草科莎草属的一种,又称纸莎草。

这种草,茂盛生长于尼罗河下游,为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4米,直径4-5厘米,叶狭长丛生。

古埃及人用这种草制作书写用的“纸”。他们把莎草的主茎截成40-50厘米长短,剥去韧皮,将木髓部分劈成尽可能宽的长条。再把它们按纵横纹路交叉叠为两层,铺到硬板上挤压和捶打,以少量的水和植物本身的黏浆使两层长条粘在一起。晾干后,以石头或贝壳将表面打磨光滑,再把边缘修剪整齐,就可用来书写了。

目前已知最早的纸草书,发现于约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木乃伊盒中。前25世纪以后,纸草成为古埃及人的主要书写材料。前10世纪中叶,纸草开始外传,约前5世纪传入希腊,后又传入罗马。纸草文献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时代图书馆所藏的主要文献。

前2世纪左右,欧洲学会了以羊皮作“纸”来书写。3世纪前后使用逐渐普遍。到了8-9世纪,中国的植物纤维造纸技术越传越远,莎草纸和羊皮纸就逐渐被替代了。 (羊皮纸)

欧洲以羊皮“纸”是怎么回事呢?

羊皮纸的英语叫parchment。从这个名字可以得知,这种“纸”来自古希腊的城市帕加马(今土耳其贝尔加马)。据说,此地于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羊皮纸——以某些动物的表皮(主要是绵羊皮、山羊皮及小牛皮),经过处理制成可以写字的材料。

其实,把动物皮当作书写材料,这种办法更早就有,只不过,这个地区使用了一种新的、更彻底的清洗、伸展与刮软的方法,于是使这种“纸”的两面都可以书写了。从而能装订成册,取代了卷起来的手稿。

用比较精致的小牛皮、小山羊皮或死产、新生的小牛、羔羊等皮制成的羊皮“纸”,称为犊皮纸,有个专用名词ellumn,也泛指任何特别精致的羊皮纸。

后来,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以生产豪华的羊皮纸著称。最流行的,是把皮纸染成浓紫色,在上面用银及金色写字。在中世纪,紫染料被摒弃不用,但仍盛行使用金、银等色彩装饰羊皮纸稿。这样的习惯,实际上一致流传到现在。

就现在来说,造纸,一般是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经过专门设备加工,在成形网上交织、键合、脱水、干燥之后而制成。

当然,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纸的含义开始扩展。除植物纤维,如木材、草类外,无机纤维、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等也作为造纸原料。 此外,还可以直接使用石油裂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加工成的薄膜型合成纸。

各种各样的羊皮纸,现在还存在,而且越来越高级。

纸,包括纸张和纸板,根据低于或高于225克/平方米区分。

纸的规格有两种——平板纸和卷筒纸,就是用刀切成一张张的,或者是卷成筒状的。

按照用途,纸被分为五大类——文化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技术用纸;特种用纸。 关于纸,大概就是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