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eddie mercury

freddie mercury(如何评价今年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12-16 21:19:59 浏览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今年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

摇滚乐打根上就不是什么一板一眼、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自诞生起,它就声嘶力竭的彰显宣泄、反叛、反思的情感,代表自由和抗争的精神。

但真正的摇滚精神,是内心的平静,是热爱生活。

当不走寻常路的摇滚传奇走下舞台、走下神坛、走进坟墓,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这也意味着,他或他们的精神遗产——作品,将被一代又一代的乐迷顶礼膜拜、经久传唱。

“死亡崇拜”,这是全球的音乐人,穷极一生的极致追求。

哪怕你不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不尊重他的私生活,甚至不知道舞台下的他,究竟是一个怎样人,也并不妨碍你,通过这个世界最通用的语言——音乐,尝试心灵的对话,获得热血与希望。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写给皇后乐队的情歌,是对天才主唱弗雷迪的致敬,它是那么单纯、直接,甚至都算不上一部合格的传记电影,但并不影响被情绪感染的观众们,连声大呼“牛逼”,带着“Love and Peace”的口头禅兴奋离场。

这就是摇滚音乐和皇后乐队的精神力量。

引子:好莱坞的音乐秀,奥斯卡的最优解

这几年的奥斯卡获奖作品名单让人越来越看不懂。入围电影的实力难分伯仲,却总给人政治正确和多元化压倒一切的疑惑。

那年得知《爱乐之城》拿下第8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奖,我诧异了几秒。

老套的爱情故事壳子,包裹着“向好莱坞经典歌舞片致敬”的内核,这部纯粹的娱乐化影片,能在种族抗争、女性平权、同性恋题材的围攻中,拿走两座小金人?

如果把音乐舞蹈与政治正确结合起来,那酸爽够奥斯卡评委们喝一壶的。

刚刚斩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剪辑奖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告诉世人,瞎猜总是要有的,万一成真了呢?

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主创阵容,确实很难和入围最佳影片的几部作品硬碰硬,归功于皇后乐队的卓著声誉,感谢文化多元化与坚守政治正确的奥斯卡评委会,给了它创造奇迹的机遇。

与本年度奥斯卡始终有“时差”的国内院线,终于开始大举引进奥斯卡获奖影片了。政治正确挂帅的《绿皮书》过后,打着同性恋擦边球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即将登陆中国电影市场。

能在大银幕上领略伟大乐队的摇滚传奇,一窥领军人物的心路历程,对国内观众来说,这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和精神的享受——不管你到底爱不爱摇滚,知不知道皇后乐队和弗雷迪。

背景:复制时代传奇?传奇始终还在那里

一直认为,音乐传记片是有门槛的。不论功成名就的主唱,如《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是勇敢追逐梦想的歌手,如《一个明星的诞生》,都是属于粉丝向的。

对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皇后乐队(Queen)知之甚少,只听过《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至于他们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传奇地位,以及乐队灵魂和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ercury)的坎坷经历,也都是看完电影之后恶补的。

只有在电影中,那种如临现场的震撼力,挥洒青春的感染力,才能让人感同身受。

实际上,皇后乐队的成员,算得上标准的英伦绅士。他们大多出身不错,学历也不低,是对音乐的追求和对表达的渴望,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专辑屡破纪录,经典传唱至今,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几乎所有的重金属乐队,铸就非凡的荣誉与国际影响,这是皇后乐队对全球流行音乐的贡献。他们,是彻底的颠覆者,也是彻底的创造者

台上,他们是无所不能的神。融合、诡异和极富想象力、感染力的表演缔造了皇后乐队的经典形象。台下,则是另一番景象。表演是工作、是激情,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惊世骇俗的喧闹背后,那一撇孤独和痛苦。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很难得。因为,它要讲的故事脍炙人口,主角的生平和经历耳熟能详,前有写进历史的新闻报道,后有一大堆纪录片和传记佐证,稍有差池就可能背上“毁经典”的恶名。

据说为了重现经典,本片动用了一些难以想象的资源。皇后乐队的成员和弗雷迪御用助手参与拍摄,不少服装道具舞台都是当年的“原品”。

更重要的是,以主演拉米·马雷克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带着极大的热忱与严谨的作风,试图通过这部电影,高度还原那段时代的传奇。

借助最新的造梦技术,电影中弗雷迪的神态和嗓音,还原得惟妙惟肖,但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过去了,摇滚的精神追求没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美好值得回味,但美好早就走了。

人物:走下神坛的传奇,脆弱彷徨的内心独白

与其说《波西米亚狂想曲》讲了皇后乐队,不如说这就是一部献给弗雷迪的赞美诗。

就像Beyond之于黄家驹,没了他就没了魂,弗雷迪去世前的皇后,才值得称为一代传奇。

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带领乐队屡创奇迹是外因,饱受争议的私生活是点缀,弗雷迪身边人的回忆录中,流露出由衷的尊重、敬仰、爱与思念,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为何皇后乐队的能高度默契、亲如一家,电影给出了高调与激情、感性与悲伤的解释,虽然于理而言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除了酷似德国球星厄齐尔的面庞,拉米·马雷克留给观众的印象是细腻、内敛、多变的演技,以及深入角色内心世界的体验。去年的《巴比龙》,那个迷茫但坚定的眼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饰演传奇人物弗雷迪,他做到了神形兼备的演绎,深入剖析了传奇的内心。正如奥斯卡获奖感言中的那句话:“我用这个角色,代表所有被孤立的人。”

片中,着重于双性恋的元素,并引发片中一连串的矛盾,与其说是戏剧化的需要,不如说是奥斯卡的需要。

对待自己一生的挚爱玛丽,弗雷迪的内心是复杂的。他承认,她是生命中的唯一,却在当时离经叛道的选择同性恋情;对待志同道合的乐队成员,他也为了维护同性恋群体,多次表现出狂躁与不屑。

在那一刻,所有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因为,在轻浮、亢奋、滑稽的煽动者背后,是一个极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的灵魂。想让所有人都快乐,自己只能陷入无尽的孤独和痛苦之中。

如果没法给出最好的自己,不如在为爱流放中忏悔一生。背负颠覆之名的弗雷迪,也有盛名难副的内心挣扎。

高潮:自我颠覆与经典重现,定格梦幻般的时刻

有人批评:《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类似于《爱乐之城》的经典歌曲大串烧,简单来说,音乐MV附送复刻的剧情。

我承认,它确实是一部平庸的传记片,因为皇后乐队的成长过程基本上是一路上升,几乎没什么波澜。但它是一部优秀的音乐片,因为,它成功抓住了皇后乐队和弗雷迪对音乐自我颠覆的开创精神

摇滚乐中的崇尚自由,集中体现为对传统和权威的反抗与反思的,但皇后乐队反其道而行之,其代表作《波西米亚狂想曲》借鉴了歌剧的结构,并大量采用古典音乐形式。

融合,是这主打歌首歌的主题。

讽刺的是,《波西米亚狂想曲》反程式化的编曲和“四不像”的杂糅,起初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多年之后,却成为一代经典。

从歌剧式摇滚到迷幻气息的舞台表现,这种博众家之长的创作方式,贯穿传奇时代的始终。

本片的最高潮,莫过于逐帧复刻1985年那场“Live Aid慈善演唱会”上,皇后乐队几近完美的巅峰表演。

一段史上最大制作的Cosplay,用舞台演出本身的张力和极富感染力的剪辑,集中展现了皇后乐队和弗雷迪本人,对音乐的极致热爱和追求。

一场演出,酣畅淋漓,这不仅是简单的经典再现,而是被天赋和名声压得喘不过气的弗雷迪寻找自我、重获新生的赞美与肯定。

虽然,这个高光时刻,依然毫无悬念的陷入到戏剧性与剧情需要的因果论,但这并不妨碍普通观众被情绪感染,感受到用激情与梦想对抗生命无常,带来的唏嘘与感动。

尾声:人生的美好与丑陋,都让它烟消云散吧

《波西米亚狂想曲》以精良的制作、精湛的演技和工整的结构,将曾经的传奇故事,活灵活现的呈现于大银幕之前。

它是一部感性的抒情长诗,优美、通俗、感情真挚而丰沛,符合皇后乐队的气质,但与他们在世界乐坛的殿堂级地位,就没有那么匹配了。

这种带着致敬之心,精心创作的电影作品,很难避免剧情讨巧和情感绑架的成分——借助皇后乐队的影响力,转换为本片的关注度。

起于猎奇心理,浮于轻率喧闹,止于人生巅峰,这是一种连贯的情绪表达。从情绪上讲,《波西米亚狂想曲》是成功的,一旦观众们想要一探早逝天才的深邃眼神背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时,影片在高潮声中戛然而止了。

毕竟,本片的立足点在于还原与致敬,在于通过音乐彰显爱与和平,更多的内涵与寓意,就留给观众来品了。

有没有《肖恩克的救赎》或《波西米亚狂想曲》等类似电影的推荐

跟《肖申克救赎》同时期的还有《七宗罪》。

基督教里面有七重罪恶:暴食,贪婪,懒惰…罪犯根据这七个标准选择杀人对象,看起来是站在正义的角度。但凶手杀人手段非常残忍而且所谓的正义也是建立在变态的人性基础之上,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发泄个人私欲。

就比如说被杀的第一个人,我记得是一个胖子,吃的特别多,这种人在现实社会里也有,虽说不求上进对社会没有贡献,活的像行尸走肉。但人家的生存权凭什么被剥夺了,凶手这种残忍的杀人手段何尝不是被私欲操纵,自己已经犯了教义里面的罪孽。

《七宗罪》这部片子还是很经典很好看的,但因为是凶杀案所以有些镜头比较恶心。男主角是饰演警察的布拉德皮特,这部片子算布拉德皮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虽说掌握了杀人犯的犯罪心理,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意想不到,也挺遗憾。

主演布拉德皮特的,当年还是很帅得。




如何评价迪玛希的单曲《Lay Down》

从一开始,很多人就定义了迪玛希的未来。

因为迪玛希的高音,所以他被誉为“高音王子”;也还是因为迪玛希的高音,很多人认定迪玛希,会一直将 “高音王子”这个音乐人设,一直继续下去……

人们的认定也有道理,因为在迪玛希之前,并不是没有先例,甚至那些先例,无一例外都符合了人们的预期。毕竟,当一个歌手的某项技能,已经达到行业和领域排它性的程度时,他确实已经没有继续向前的追梦动力,甚至是不断提高的技术空间。

但迪玛希并没有让大多数人“如愿”,比如从新专辑的第一主打《战争与和平》,到这次的第二主打《Lay Down》,迪玛希的两首作品,就都在一种看似意料之内的品质预期内,又给了歌迷预料以外的额外惊喜。

这种额外惊喜,是《战争与和平》的大场面、大格局,也是《Lay Down》的热血与摇滚。更重要的还有《Lay Down》里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更具操作性和真实性的追梦指南。

是的,《Lay Down》告诉我们的,是对于人生,要学会放下,而不是义无反顾的一往无前,不断前行、不断加速、只进不退。

对于迪玛希来讲,《Lay Down》也是他对功与名的一种放下。

曾经,因为站上《歌手》节目的舞台,让迪玛希迎来了音乐人生的巅峰,也迎得了许多让人钦羡的荣耀。但对于一个歌手来讲,成功虽然是奋斗的目标,但却不能永远活在聚光灯下,而是需要一定的缓冲空间,才能迎来下一次的人生巅峰,并且在这种有序的递进中,最终让自己成熟、让人生丰富。

于是,已经有过人生巅峰的迪玛希,在新专辑的制作过程中,放下了骄傲、放下了荣耀、也放下了依赖,他就像一个在音乐的世界里,重新出发的孩子,带着曾经的那份赤诚与挚爱,回到一个幽暗的世界,用热情与澎湃,重新营造出另一个天地、另一翻景象。

这一次,迪玛希选择的是——摇滚。

一部《波西米亚狂想曲》,让摇滚这个话题,又成为近期热门的音乐主题。《波西米亚狂想曲》虽然是一部关于“皇后乐团”(Queen)的传记剧情电影,但其实更是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而通过这部电影,也让很多人重新回到了三、四十年前的那个摇滚盛世,感受梦想以摇滚乐作为载体时,那种让人窒息、癫狂、热血和激情的时代。

虽然青春与梦想,可以有不同的出口和载体,但在人类有限的认知里,摇滚乐确实是最适合的出口与载体。

事实上,在观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时候,在重温Freddie Mercury用充满歌剧的声线,演绎《波西米亚狂想曲》等经典作品时,脑海中还真是浮现出迪玛希的身影。毕竟,作为歌剧摇滚领域难以逾越的高峰,之所以后来没有再出现像Queen这样的乐团,恰恰就是因为Freddie Mercury的天赋嗓音,很难被模仿、也很难被复制。

迪玛希当然不是Freddie Mercury的复制品,但不得不说,两者在声音表现力度,以及对于作品处理的走向时,在审美层面具有一定的近似性。

尤其重要的是,不要以为Freddie Mercury和迪玛希的声线,仅仅只是拥有歌剧的那种华丽张力,他们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都能拥有大量的拥趸,并且因为他们的声音而感动,恰恰还因为他们的声音里,既有着让人热血沸腾的能量,更有着冲破黑暗时那种光明的力量。

所以,《Lay Down》在音乐层面,可以看成是迪玛希对于Queen和Freddie Mercury的一种致敬,也是摇滚精神在这个世代的一种延续。曾经的Queen,因为一首《We Will Rock You》,让摇滚精神、以及摇滚背后的热血,一直传播到今天,今天的迪玛希,则以《Lay Down》这首新作,做了一种精神的延续。

或者,你也可以说,《Lay Down》就是《We Will Rock You》里的那个Will!

《Lay Down》在音乐编曲上也很有意思,《We Will Rock You》最经典的设计,就是用拍手作为节奏铺垫,让摇滚的力量因此更原始、更直接。而《Lay Down》则在这种设计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电子的音色,让传统和现代的律动融为一体,既在听觉上有一种充满科技感的力量,也很好地演绎了摇滚乐进化的岁月流动感。

而虽然是一首摇滚作品,迪玛希在演唱上,也并没有将《Lay Down》处理得简单粗暴,更不是用摇滚的形式,去为自己擅长的高音服务。甚至可以说,《Lay Down》还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那种歌剧摇滚,宛如对话的声线拼贴,不仅让作品不仅有戏剧的形式,更有戏剧真正的表现张力。

与此同时,迪玛希在这首作品里,更通过情绪与声线同步的小变化,特别营造出一种与旋律平行的律动感,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内在的节奏引领,才让《Lay Down》这首作品里的热血,更有一种生命的光泽。

不仅热血、还有华丽。因为加入了失真的人声,也让《Lay Down》从聆听的效果,不仅有立体纵深的惊喜,也有声学层面的创新。要知道当年的Queen,他们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的气质够摇滚,而是通过歌剧与摇滚结合的创新,无限丰富了摇滚乐的形式外延。

而这一次迪玛希在《Lay Down》里,用现代的失真进行人声处理,其实同样是一种音乐意识的创新拓展,让传统的摇滚热血,因为这种更魅惑的表现手法,呈现出这个时代不同的掷地有声。那种听似“失真”的灵魂之声,不就是这个时代的另一种歌剧摇滚吗?

《Lay Down》里的Lay Down,既是放下、也是重建,既是暂停、也是出发。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寓意,其实就像是东方文化里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谓人生,并不是永远向前,才是永远的进步。恰到好处的放下,让自己在缓冲的空间里,反思过往、自省人生,恰恰是为下一次的冲刺,储备更好的能量。

也因此,《Lay Down》即使是一首励志的摇滚作品,它也励志得不流于形式和表面,不流于口号与做秀,在迪玛希的音乐表达中,《Lay Down》是有领悟的励志,也让已经被过度情怀化的摇滚乐,又一次回到了那种“拯救生命”式的现场。

只是这一次,你听到的是一个叫做迪玛希的歌手,在唱!在唱!

你心中最会写歌的歌手是谁

我比较喜欢李宗盛,或许九零后、零零后对李宗盛很陌生,但我想信,只要是喜欢听歌的,出生在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知道李宗盛,并且喜欢他。

李宗盛的歌,歌词纯粹,简单易懂,在平淡中娓娓道来,却又直击心灵。他的歌,忧伤里有悲壮,沧桑中有希望。对于他的歌,有人这样评价:“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是的,没有一些人生的阅历,还真的听不出他歌中的真谛。

李宗盛曾经在演唱会上说过,“希望你们听懂我的歌,都不像我经历的这的多“。李宗盛的歌,都是它生命的感悟,让你沉醉,又让你如梦初醒。他的歌,就像重金属,让人觉得有一种厚重感,沉重而又不压抑。

李宗盛的每一首歌,都渗透着人生的哲理与感悟,我比较喜欢的有《凡人歌》、《真心英雄》、《给自己的歌》、《爱的代价》、《当爱已成往事》等等。尤其钟爱他的《山丘》,每次听《山丘》,我的心都会颤抖,

每一次都想在歌声中,嚎啕大哭一场。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再也唤不回温柔“。不正是我生活的写照吗?很少有人的歌,让我有哭的冲动,但我每次听李宗盛的歌,都会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但绝不是悲恸,而是感动,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会那么懂我。

如果你二十岁,去听李宗盛的歌吧,或许你能在一首歌中突然成熟;如果你三十岁,去听李宗盛的歌吧,或许你在一道歌中,就懂得了珍惜;如果你四十岁了,那更应该去听李宗盛的歌,你会在一首歌中顿悟,你会忽然想起一段情,你会突然懂得一个人。

去听李宗盛的歌吧,总有一首适合你。



迪玛希和Freddie Mercury谁的唱功更胜一筹

迪玛希副歌部分的超高音确实出彩,越听越过瘾,以至于我听了他的再去听原唱,都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尽兴。但是原唱确实更有味道,况且迪玛希的英文口音太重,对歌曲美感有点影响,个人更喜欢原版。

一首歌曲超越时空久唱不衰成为经典关键在于作词还是作曲

您好朋友!我是小小曲儿,很乐意和您分享讨论!

一般来说,音乐有两大表现类型,第一种是器乐,第二种是声乐。声乐里面的主要形式就是歌曲。在歌曲里,歌词和旋律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歌词依靠旋律的韵律化,更易于传唱。旋律依托歌词的表达,而更易于为人所理解。在歌曲里面,歌词和旋律的结合,或者说是天衣无缝的结合,也才能成就一首好歌曲。也就是您所提到的超越时空,久久传唱的经典歌曲。

这里提到的歌词,绝对不是单纯的诗,词,或者说是散文,而一定是旋律化的了的文字,是曲化的字。真正有艺术魅力的歌曲,除了有较好的歌词,要严格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在旋律的艺术美,韵律美,文学美,审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而旋律又对歌词的渲染,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建立在调式,调性,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歌词和旋律必须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给人一个整体的感觉,或者说可以成为经典歌曲。

粗浅认识,请指正!


Queen是不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

不是。皇后乐队称不上伟大。影响力最强是披头士,创造性最强应该是平克·弗洛伊德,专辑销量最强是AC/DC,赚钱能力最强是U2

皇后乐队并不是对摇滚史具有推动作用的乐队,他们与伟大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以海外维基的数据为准,简单对比一下(可能存在误差),分析认证世界各大乐队的正版唱片数量和专辑销售量:

世界乐队唱片总销量排名:

  1. 披头士(The Beatles)唱片认证销量:2.649亿
  2. 老鹰乐队(Eagles)唱片认证销量:1.28亿
  3. 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唱片认证销量:1.164亿
  4. 魔力红(Maroon 5)唱片认证销量:1.1170亿
  5. AC/DC,唱片认证销量:1.116亿
  6. 皇后乐队(Queen)唱片认证销量:1.039亿
  7. U2:唱片认证销量:1.027亿
  8. 滚石乐队:唱片认证销量:9910万
  9. 金属乐队(Metallica),唱片认证销量:9560万。
  10. 酷玩(Coldplay),唱片认证销量:8590万。数据截止于2019年

在年代迭代之中,魔力红和酷玩作为后起之秀,已经隐隐之间追上了一些老牌乐队。但是在唱片影响力上,披头士压倒性的地位毋庸置疑。而皇后乐队的销量只排第六。

抛开认证唱片,总体无法考证的销量,比皇后乐队多的还有齐柏林飞船(Led Zeppelin)。

对于乐队而言,销量就代表着影响力。

所以在销量和影响力上,皇后乐队并不能具有之“最”之称。单凭这一点,就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皇后乐队并不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

皇后乐队,我可以从乐队专辑定位摇滚艺术的简单阐述一下,皇后乐队的水准。

音乐专辑:有点拉胯。充满着商业气息,毫无摇滚的艺术风范。

皇后乐队主唱,龅牙哥

皇后乐队,推出过很多质量很高的冠军单曲,不论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是《We are Rock You》、《Somebody to love》。都具有不错的反响,

但,皇后乐队没有一张音乐专辑称得上优秀

不仅如此,他们卖得最好的音乐专辑居然是一张名为《Greatest Hits》(精选集)的专辑。

这一张专辑收录了他们自1974年第一首进榜歌曲《Seven Seas of Rhye》到1980年热门歌曲《Flash》之间发行的销售额最高的单曲。而且并非是一致发布,而是看国家下菜碟,针对各个国家的反响程度,去编配专辑曲目。

大白话就是:“我特么没钱了,可是有没有好曲子,那就把已经发过去的曲子,再发布一遍吧!给我送点来!”

这一张毫无摇滚精神,炒冷饭的专辑,足足卖了2500万张。若是除却2500万,皇后乐队的总销量数不过8000万张。

相比于其他对于摇滚音乐史不可或缺的乐队而言,音乐专辑,意味着摇滚艺术的深度。

简单列举一下,同行:

1:AC/DC:《Back In Black》是世界音乐史上销量第二的唱片专辑,仅次于迈克尔杰克逊《Thriller》,全球销量5000万张。这是一张代表着摇滚史之中硬核摇滚和蓝调结合的纯粹摇滚专辑。摇滚手势🤘,这个就是他们独创的标志!乃至于,你可以把摇滚默认为AC/DC。

ACDC吉他手,鸭子步

相比于ACDC,皇后乐队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吉他手。ACDC的强,有一大半是在于Angus Young的无敌创作。一个电吉他手,在乐队之中,不仅仅是一个点吉他手,还是一个作曲、编曲者。

2:齐柏林飞船,发行的《齐柏林飞船:四》。一经发行,被认定为被誉为摇滚史上最杰出的专辑之一。其中由《通往天堂的阶梯》一曲,听的人头皮发麻!被评选为100首最伟大的摇滚歌曲中的第3名。而创作出这一首曲子的正是主吉他手兼主唱。

老了,齐柏林飞船

相比于ACDC、齐柏林飞船而言,皇后乐队呈现的问题,是十分明显和致命的:成员水平都不高

主唱:Freddie Mercury(皇后乐队龅牙哥)虽然无论是作曲、灵感还是演唱都不错,但是整体而言,齐柏林飞船的Robert Plant比他更强。

Guitar吉他手: Brain May在创造力,现场表现力,弹奏技术上都小于Jimmy Page。而更比不上ACDC的Angus Young。

Bass手:这个John Deacon更是没有什么建树,被齐柏林飞船全方位碾压。

鼓手: Roger Taylor远不及齐柏林飞船的鼓手John Bonham。提一嘴John Bonham有鼓神之称,可惜走得早。

无论是前卫摇滚、硬核摇滚、太空迷幻摇滚、艺术摇滚、朋克摇滚,与这些同时期出道的皇后乐队,都没有任何自己关于艺术性上的突破。

至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多种元素拼凑,那早就被The Who(谁人乐队)玩烂了。并不具有艺术创造力。一个成熟的音乐风格并不是单纯的拼凑就能完成,他需要更多的内涵和沉淀。

不论是皇后乐队主唱个人的糜烂生活,还是整体水准。他们都无法称之为伟大。

若非要给皇后乐队一个最强点,那我想应该是在当时欧洲的商业性上吧,他们还有商业力量和价值的。不论是《We Will Rock You》还是其他音乐,都具有强烈的现场互动性,这一点对于他们而言,算是商业价值爆表的原因所在。

但很遗憾,世界吸金能力最强的U2表示:不够打的!

U2

听没听懂,都给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