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是谁?司徒雷登是个怎样的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6-05 20:16:47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司徒雷登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司徒雷登以及司徒雷登是谁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司徒雷登是谁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於中国杭州 - 1962年9月19日於美国华盛顿)是一位美国基督教的传教士。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创办并担任燕京大学的校长和校务长。他还是一位外交官,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由于毛泽东写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而使他在中国非常有名,但是在他的祖国——美国却是默默无闻。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清同治、光绪年间主管杭州基督教天水堂,司徒雷登即出生在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苏堂弄),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从事传教,并钻研汉语。他一向是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忠实执行者。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民国8年(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仑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少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21年他受聘为中国教会教育调查团成员。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民国35年(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又拉拢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者,企图培植中间势力。同年10月,来杭参加杭州青年会复会典礼并祭扫其父母之墓,杭州市参议会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1949年4月,共产党军队攻占南京,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留在那里。1949年8月2日由于美帝国主义阻挠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一切努力都已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据说在他离开中国前夕,曾经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秘密接触,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行。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回到美国后,他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后来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但是至今未能实现。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启示录注释》、《司徒雷登日记》、《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等。

司徒雷登是个怎样的人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

1906年,司徒雷登的独生子杰克也在杭州出生。1908年,应南京金陵神学院聘请,司徒雷登携妻儿离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司徒雷登率领燕大师生走上街头游行,领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免遭日寇骚扰,司徒雷登这才让学校悬挂美国国旗。燕大不仅为沦陷区学生提供了继续求学之处,还成为沟通沦陷区与解放区及大后方的秘密通道。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宪兵第二天就逮捕司徒雷登,他坐牢时间长达3年零8个月,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获释,赢得了“身陷囹圄,临危不惧,忠贞不贰,亮节高风”的赞誉。

司徒雷登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燕京大学。

晚清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中,教会学校居功至伟。西方传教士创建了很多大中小学和女子学院。除燕大外,著名教会大学还有15所: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中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

他们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泰斗级名人:教育家陶行知、建筑大师贝聿铭、外交家顾维钧、政治家宋子文、实业家荣毅仁、文化名人邹韬奋、费孝通、雷洁琼、金庸、林语堂、冰心。

许多朋友都认为那是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经费非常困难,劝他别当这个校长。他也曾不愿接受这项任命,但他更知道办好一所大学的意义。为了痴爱的中国,他挑起了这副重担。筹建燕京大学的本部设在城内盔甲厂。司徒雷登经常骑着毛驴为燕大校址四处奔波。为得到美国富豪和中国官绅资助,他四处奔波化缘,一连几天陪一个半聋老太太聊天玩游戏,希望她财产遗嘱别忘了燕大。他叹息说:“我每次见到乞丐,就感到我属于他们这一类!”

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所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美的校园拔地而起。他千方百计让名不见经传的燕大与哈佛、牛津和普林斯顿等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很快名声大震。

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於中国杭州 - 1962年9月19日於美国华盛顿)他是第二代的美国传教士。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创办并担任燕京大学的校长和校务长。他还是一位外交官,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由于毛泽东写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而使他在中国非常有名,但是在他的祖国——美国却是默默无闻。第二代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1876年出生于杭州天水堂。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出生在中国杭州,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创办第一流的燕京大学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仑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少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甚至亲自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抗日口号。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燕大也被迫迁往成都。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关键时期的美国驻华大使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任期也就是整个国共内战期间(1946-1949)。同时仍担任燕大校务长之职。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1949年4月,共产党军队攻占南京,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留在那里。直到8月2日才被迫离开中国返美,随即退休。据说在他离开中国前夕,曾经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秘密接触,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行。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回到美国后,他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后来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但是至今未能实现。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著作《在华五十年》

司徒雷登:在华50年被遣回美国,瘫痪13年,临终要葬回北京

你这一生有没有爱上过两个女人?多数男人都会说肯定是的。如果你再问:你这一生有没有爱上过两个国家?多数男人肯定会摇头说:怎么会呢!只有傻子才会!司徒雷登就是这样的“傻子”。

司徒雷登,一个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他自小跟着父母在中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父母的美式教育。 司徒雷登的父亲与母亲是早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最先落足的地方选择的是天堂杭州。

1868年,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中华大地满目疮痍,饿殍满地。杭州人口由原来的81万一下死了近60万。当时 ,欧美传教士深受百姓们的欢迎,他们太需要一个心理的慰藉了。

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因为父亲的原因,他自然也深受杭州百姓们的喜爱。司徒雷登在中国的童年过的很甜蜜 ,他和中国孩子一起穿着长袍,吃着中国菜长大。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他甚至学会了杭州的方言,你不看外表,只听他说话,妥妥滴一个中国人无疑。

过着中国的节日,凑着过年的热闹,在戏院里穿梭,和小伙伴们戏耍……司徒雷登深爱着中国的一切。 1887年,司徒雷登接受父母的安排回到了美国,在佛尼吉亚州读书。成人后的司徒雷登在美国读书,娶妻,但是仍然念念不忘中国。最后,他带着妻子回到了中国。

司徒雷登学着父亲的模样布道传教,还在中国生下了一个儿子。1918年下半年,司徒雷登在中国创办大学——汇文大学与协和大学并且担任校长,这两所学校是当时北京创办最早的学校,成立的条件也并不容易。

次年,学校成立了学校委员会,由蔡元培等组织。 最终,学校名字改为燕京大学。 严格上说来,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第一届校长。当时的燕京大学初建立的时候,连学生都没有几个人, 为了扩建学校,司徒雷登回到美国为学校筹款。

1922年开始,在之后的是五年里,司徒雷登往返于两国之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学校筹款, 最多的一次筹到150万美元。1929年,燕京大学通过扩建和招生,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

司徒雷登招生也好,找老师也罢,不在乎国籍信仰,只要有能力的都可以胜任。 为了请到好的老师,他还亲自三顾茅庐。 普通的教授在他的学校可以拿到360个大洋, 司徒雷登虽然身为校长,也按照教授标准拿工资,并不贪图金钱。

司徒雷登对只做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并不满足,他还想让燕京大学闻名世界。 随着哈佛燕京学社的落成,他的而这一愿望得以实现了。哈佛燕京学社成立后,得到了美国铝业大王——霍尔的遗产资助。本来霍尔的遗产选择资助哈佛学校,但是司徒雷登的努力下,两家学校达到了合作伙伴关系。

燕京大学虽然是美国人创建,也得益于美国人壮大,但是司徒雷登并不限制或者要求学生们的自由。 他甚至鼓励学生们参与爱国斗争中去,允许他们罢课游行。

1931年,司徒雷登亲自带领学生们走向街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如果学生们不爱国,他甚至认为是自己教育的失败结果。 所以,此时的司徒雷登比一个中国人更像是中国人。

为了保护学生们的人身权利,他奔走在美国和日本人之间,争取他们的行为不被日本人残害。 北京沦陷后,燕京大学成为学生们的庇护所,司徒雷登为了保护学生们,不惜自己置于险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受到日本人的迫害被抓进了大牢。 在监狱期间,他拒绝和日本人合作,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他才得以被释放出来。

出狱后的司徒雷登继续当着燕京大学的校长, 次年,他兼任美国驻华大使工作。1949年,随着美国在华政策宣告失败,他被责令必须返回美国。 在这种情形下,司徒雷登不得不回去了。

刚到美国没几个月,司徒雷登一病不起,并且缠绵病榻数年之久。他没有一天不思念中国,那里还有他挂念的学生们。 十三年后,司徒雷登撒手人寰,至死都没再踏上中国的土地。

司徒雷登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希望自己的骨灰能撒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他来说,杭州才是故乡。 2008年,经过两国交涉,司徒雷登的骨灰魂归故里,葬身在杭州燕园。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半个世纪,生在中国,成就在中国,他爱中国,也因为父母爱着美国。他的行为并非没有人曾质疑,甚至连毛主席都曾写书《别了,司徒雷登》,称司徒雷登是美国在华政策的失败品。 我们对于他的评价不能一棍子打死,还要客观分析他的行为和结果。

司徒雷登创立的燕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在抗日战争中,司徒雷登以中国人自居不肯与日本人同流合污,拒绝跟日本人合作,甚至不惜冒着危险带着学生们走上街头抗议。这些都是他的个人行为,并非美国行为。

如果他只是美国人政策的傀儡,为何死后仍然要回到中国的土地埋葬呢? 所以,司徒雷登虽然是美国人,但是他是中国心。他爱美国也爱中国,这并不矛盾。

越过 历史 翻看过往种种,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他必然的宿命。在中国待了50年的司徒雷登,他的童年,他的事业,他的爱好都在中国。 以致于回国后因病离世,骨灰还要回到中国的土地。他对中国确实是爱的足够深沉,不管什么皮肤的人,只要心属于这里,便就是一名中国人。

司徒雷登的简介 司徒雷登的简介意思

1、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 2、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 3、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 4、中文名司徒雷登外文名John Leighton Stuart国籍美国出生地中国杭州出生日期1876年6月24日逝世日期1962年9月19日职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毕业院校汉普顿-悉尼学院信仰基督教主要成就筹建燕京大学代表作品《司徒雷登日记》《在华五十年》。 5、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6、1887年,司徒雷登回美国弗吉尼亚州读书。 7、1899年,司徒雷登进入神学院,加入了“学生海外志愿传教运动”组织。 8、1902年,司徒雷登被按立为牧师。 9、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学习汉语,跟随父亲到中国许多地方布道,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司徒雷登为什么葬在中国

因为他的妻子艾琳就葬在中国。

1962年九月十六日的时候,我们一位美国的“老朋友”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突发心脏病而去世,终年86岁。在他的遗嘱中,他曾要求到,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火化之后葬在中国燕京大学,因为他的妻子艾琳就葬在那里。

魂归杭州:

司徒雷登晚年一病不起,严重的中风后遗症使他在轮椅和病榻上度过了最后的13个春秋。那时,司徒雷登身边没有亲人相伴,他的妻子在他50岁时病逝于北京,唯一的儿子也不在身边。司徒雷登立下遗嘱,请傅泾波在他去世后,如有可能,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妻子的墓地旁。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病故。

2008年,在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燕京大学老校友们和杭州市民的注视下,阔别中国60年的司徒雷登之魂,再度回到了中国杭州。11月17日,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墓碑上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怎样评价司徒雷登这个人那

对于中国的教育界,司徒雷登无疑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司徒雷登,在华40多年,致力于建设燕京大学(现在北大的燕园)和培养对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很伟大的教育家,难得的是,在革命时期他也支持学生们上街游行请愿。他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对新中国革命与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包括新中国的第五任外长黄华,作家冰心,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等一群精英才干,可以说是一名真正的亲中派。

可是晚年被任命为美驻中国大使,致力于调停中美关系,并且发表声明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被美方强行命令回国,就这样离开了生活了40余年之久的中国,至死没能再访燕京大学和中国领土。

在中国,由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他长期被公众认为是美国侵略中国失败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

他既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这一政策的受害者。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

扩展资料:

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

司徒雷登:创燕京大学、反日本侵华,回美瘫痪13年,魂归杭州

1949年8月18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一下子让司徒雷登成为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美国人。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在中国杭州出生,他的父母亲是美国传教士。 11岁时,司徒雷登回到美国读书,长大后成为牧师。 28岁时,司徒雷登带上妻子,再次回到中国杭州,跟随父亲在中国传道布施。 司徒雷登在中国所做的事情,远远高于传教。第一、创办世界一流大学 1919年元月,司徒雷登来到北京,将两所即将倒闭的教会大学联合起来,组建燕京大学。 由于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司徒雷登被拥立为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司徒雷登走马上任,面对的是重重困难:学生少,教师少,资金少。 当时学校只有94个学生;教员中只有两位博士学位;经费严重短缺,甚至教员的工资只能发放一半。 司徒雷登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行动去改变困境。 从1922年开始,他经常到美国去募集捐款,带回燕京大学。 在其后15年的时间中,他往返中美十次,其中有一次竟然募集了150万美元。这在当时,绝对是巨额财富。 一边筹集经费,一边挑选校址。司徒雷登看中清华园西边的一块土地,用6万块大洋买下,使得燕京大学规模扩大六倍。1929年,燕京大学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它融贯中西、中西合璧,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中国大学。有人评价说: “燕京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 燕京大学不仅外表美丽,她的内在也极其辉煌。 从1919年创办到1952年停办,仅仅存续33年,但是她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 即使遭到日本侵华战争的极度破坏,燕京大学总共注册学生还是近1万名,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燕京大学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加上其他行业卓有建树者超过100人。也就是说燕京大学培养的杰出精英占其总学生数的1%还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各个大城市的中国新闻特派官,90%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为了把燕京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司徒雷登实行开明的用人政策。燕京大学规定: 教师不必信教,中外平等同酬。陈寅恪、郑振铎、谢冰心、钱玄同、费孝通、张友渔、斯诺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都曾执教于燕京大学。 在燕京大学,教授月薪360块大洋银元,校长月薪500大洋银元。司徒雷登自己只拿教授的工资。而且燕燕大学从不拖欠教师工资。 获悉美国铝业大王霍尔有一笔巨款遗产,将用于研究中国文化。司徒雷登奋然前行,成功说服哈佛大学与中国燕京大学合作,并于1928年春天,在北平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使得燕京大学真正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为了获得老朋友克里夫兰律师的50万美元赞助款,司徒雷登研究世界发展方向,给燕京大学注入世界理念、未来理念。燕京大学让美国名流看到这是一所一定要辉煌的大学。 一年之后,出于对司徒雷登的信任,同时看好燕京大学的未来,老朋友克里夫兰律师,一次捐款150万美元,而不是原来承诺的50万美元。第二、反对日本侵华 司徒雷登主政燕京大学期间,不仅积极培养中国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司徒雷登亲自投身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活动中。 北洋政府与日本就山东问题进行谈判时,燕京大学的师生员工停课六个星期,以示抗议。师生的行为得到了校长司徒雷登的支持。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当天,在校长司徒雷登支持下,燕京大学的英国籍教授起草宣言,责问英国当局。 九一八事变后,燕京大学几百名师生走上大街游行示威,大家齐声高呼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带头高呼口号的人就是司徒雷登。 1934年,北京学生反对国民政府对日不抵抗,组织学生到南京请愿,燕京大学学生罢课。远在美国的司徒雷登,得知这一消息,立即从美国赶回中国,并且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大会上,司徒雷登的一番话令人倾佩,他说: “我在上海下船时,首先问来接我的人,燕大的学生是否也去南京请愿了,我听到答复‘是’,这才放心。如果此次燕大学生没有参加请愿,那说明这些年来,我的教育就完全失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沦陷,日军不断挑起事端,逮捕燕京大学师生。 此时,在美国领事馆和日本驻军司令部之间,总有一个美国人在奔走协调,从中斡旋,他就是司徒雷登。 虽然十分辛苦,但司徒雷登总是以那些抗日的师生而骄傲。 北平沦陷期间,那些没有机会到后方去读书,又不甘心到敌伪大学上学的中国青年,首当其冲选择燕京大学。 从七七事变发生到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四年多时间中,司徒雷登担任燕京大学校长。为了能够正常办学,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行悬挂多面美国国旗,避免被日机轰炸。司徒雷登特别聘请一位说日语的燕大校友作为学校外事工作秘书,专门与日方联系,谈判周旋,也保释营救被捕的燕大学生。 日本军方向司徒雷登要求,让日本青少年进入燕大学习。司徒雷登一方面表示同意,另一方面坚持用中国学生同样的考核标准作为录取依据,最终没有一个日本人能进入燕京大学学习。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与美国彻底翻脸。蓄谋已久的日本宪兵队在12月7日早上.包围了燕京大学。 日军打算逮捕司徒雷登,但是没有找到他。日军逮捕了燕京大学师生18人。 当时司徒雷登正在天津募捐,日本宪兵队将他逮捕后押送到北平。 为解救司徒雷登,美国政府多次与日军交涉。这让日军认为司徒雷登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反而对他看管更加严厉。 燕京大学所有被捕师生都被释放之后,日军继续关押司徒雷登,直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司徒雷登才重获自由。此时,他已经被日军关押四年之久。在日军监狱的四年中,司徒雷登基本上完成了自传,出狱后,他将自传整理成《在华50年》这本著作。 1945年,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驻华大使,他积极为中国的和平而努力,但最终未能如愿。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三个月后,司徒雷登接到美国政府指令,立即返回美国。 在中国生活了近50年的司徒雷登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踏上中国这块土地,但是,他的心中始终思念着中国。 返回美国之后仅仅三个月,司徒雷登身患中风、卧床不起,偏瘫了13年之久。 1962年9月,创办燕京大学,积极投身反抗日本侵华的司徒雷登在华盛顿一家医院溘然长逝,终年86岁。 司徒雷登临死之时表达了两个愿望,这两个愿望都与中国有关。其中一个是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到他妻子坟墓旁边,他妻子的坟墓位于北京燕园。从他的愿望可以看出,司徒雷登已经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而且还有叶落归根的中国传统情怀。 由于种种原因,司徒雷登的愿望没有很快实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加上燕京大学校友的多方努力,2008年,司徒雷登去世46年后,他的临终遗愿终于实现了大部分,他的骨灰回到中国,被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而不是北京的燕园。 离开中国60年后,司徒雷登终于魂归故乡,被安放到他的出生地中国杭州。 如果有机会到杭州 旅游 ,可以到安贤园去看看司徒雷登的坟墓,墓碑上刻有: 司徒雷登 1876——1962 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其他内容没有刻上。 司徒雷登是一位美国人,生在中国,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他反对日本侵华,被日军关押将近四年;离开中国60年,去世后46年,他终于魂归故乡,安放到中国杭州。 我是学习 历史 张老师。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找到的有关“司徒雷登是谁?司徒雷登是个怎样的人”的所有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对我们网站的其他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站。